唐德玲
唐德玲

外滙基金和強積金不用 Mark To Market 吧!

發佈時間: 2023/05/12

外滙基金和強積金不用 Mark To Market 吧!

姊妹們,看到今日的文章標題,大家是否有點摸不着頭腦呢?首先,讓我解釋一下何謂Mark To Market。在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下,上市公司要在截數日按所有投資計一次數,而每次是按上一次截數時的價格做計算基準,衡量該段期間該項投資的表現。

舉個例,上次截數時,我持有的股票是10元(當時比對再上次截數的價格可能蝕了兩成),到今個截數日,該股票報12元,我在這項投資便要mark上賺兩成的紀錄。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妳持有的投資對象,價格是頗為波動的,妳就會錄到一個大升大跌的成績,例如上次蝕兩成,但下次又賺兩成,但對於長綫投資的效果,反而不甚了了。

國際會計準則在爭議中執行

其實,國際會計準則這個要求,也曾經引起爭議,反對的人認為,上市公司的業績會因此而大幅波動,未必對投資者有參考作用。但經過一輪爭辯之後,最終也是這樣執行。

退而求其次,現時很多上市公司除了按國際會計準則報告業績外,同時會公布一份「非國際會計準則計算的財務報表」,主要就是剔走一些一次性項目,包括投資和出售資產等等。這份報表就等於反映公司核心業務的表現,給投資者多一個參考。

好了,這個Mark To Market的概念又與標題中的外滙基金和強積金有甚麼關係呢?

先談外滙基金。本周一,金管局公布了今年首季外滙基金的投資表現。在投資環境顯著改善的情況下,外滙基金首季賺了979億元。如果大家不善忘的話,應該記得去年外滙基金的表現是「很差」的,全年蝕了2,054億元。現在看來,外滙基金只用了一季,便追了去年一半的損失,表現似乎不錯呢!但一季之前,大家對於外滙基金的感覺又可能很負面呢!

如果妳不是專業投資者,妳肯定會對外滙基金的投資表現感到很不安。但其實,外滙基金主要是長綫投資,尤其是債券,如果持有至到期,發行人又沒有違約,期間的價格上落,其實完全沒有意義。

長綫投資毋須理會短期波動

但就為了公布一個Mark To Market的業績,外滙基金就要每季截一次數,公布最新的組合價值。但其實,過去近30年,外滙基金賺多蝕少,當中只有2008年金融海嘯時蝕了5.6%、2015年蝕了0.6%,然後就是去年的蝕4.4%了。妳可以想像,30年的投資中,只有3年蝕錢,而且,蝕最多也不過5.6%,其實都算不俗了吧!但我相信,沒有太多人是有這個印象的。

至於強積金,我認為更誇張,坊間有些強積金研究機構,每個月都會公布,上個月強積金的計劃成員賺了多少錢,或蝕了多少錢。

我完全不明白,一個以近40年投資年期的長綫組合,是否需要每個月都公布組合價值的變化?重要的是,即使上個月賺了1萬元,也不可以取出來的;同樣地,今個月蝕回1萬元,也不是即時從妳口袋中取走。所以,太短期的升升跌跌,只會造成恐慌(應該不會有興奮吧,因為不能取走的),無助提升妳長綫投資的回報呢!

我明白,部分機構為了提高透明度,就每個月都去做功課、出報告。但其實,如果是強積金的話,每年公布一次已經很足夠。我認為,多花時間去做投資者教育,提高計劃成員的投資觀念,對普羅大眾可能更有裨益呢!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