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精神健康|26歲遺物整理師明泰 公開患抑鬱症焦慮症經歷 「如有朋友求助懇請伸出援手」

發佈時間: 2023/05/12

情緒病困擾了不少都市人。「泰記壽紙」遺體及遺宅整理服務隊成員明泰昨日(11日)在Instagram發文,公開自己患有抑鬱症及焦慮症,並藉著分享自己的經歷,希望大眾不要污名化情緒疾病,同時亦希望鼓勵同受情緒困擾的同路人。帖文一出,眾多網民及藝人紛紛留言鼓勵並分享自身經歷;亦有網民留言感謝明泰的分享,讓他們在黑暗中找到共鳴和力量。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低頭族」易肩緊膊痛又寒背? 黃佩霞教7組瑜伽動作KO肩頸痛

{{hket:ul-video id="8161"}}{{/hket:ul-video}}

明泰原文如下︰

致有抑鬱症的你: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秘密,其實我由中學的時候已經確診了抑鬱症及焦慮症,需要服用藥物協助個人情緒穩定,以及協助日常生活。

時至今日病情已經平穩,但每個月仍然需要複診。

可能有很多人覺得從事殯葬的工作,對情緒如此大波動的環境,對抑鬱症的病患者並不適合,但至少對於我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分別。

因為對於我而言,抑鬱病症的情緒來襲,其實是並沒有原因的。

在我們的城市上,其實很多人努力和不同的病奮鬥中,不要覺得有情緖疾病或者精神健康是一種可怕的東西,亦都希望大眾不要污名化。

每個人天生都有自己的挑戰,挑戰是不是要被污名化的。

亦都懇請各位不要被世俗的一些想法誤會,有一些人會以為自殺的人並不會公開求助。

但我見證過太多,自己亦經歷過;

其實有想法的人,他都會選擇求助或不求助,並沒有固定的想法。

所以懇(請)大家,如果身邊的朋友向(你)求助,因為他絕對信任你;懇請伸出你的手,給他們留下來的希望。

所以希望有情緖困擾的你,不要為此感到內疚,亦都不要覺得顏面盡失,其實我們並沒有錯。

以上發自內心的說話,來自一位與抑鬱症結伴的禮儀師。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1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8.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M9.jpg"}}{{/hket:inline-image}}

帖文引來大量網民共鳴及鼓勵,並分享自身經歷: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11.jpeg"}}{{/hket:inline-image}}

明泰亦留言補充,指關於自己患有抑鬱症一事,「我都想了很久才鼓起向大家講」;雖然自己並非公眾人物或KOL,「但我知道有一班很愛錫我的讀者,願意了解我的生活,亦都知道我某些說話能夠改變某些社會上的想法」,因此他的顧慮是不值得一提的。另外他又表示:「不需要加油,大家已經好叻了。」

逾4成抑鬱症患者不知病情嚴重程度

全球有數以億計的抑鬱症患者,世界衛生組織更視抑鬱症為世界3大疾病。香港心理衞生會早前調查發現,逾4成抑鬱症患者不知道自己病情的嚴重程度,且有逾6成人因怕受歧視而拒絕向外求助。有過來人認為,患者不應介意向他人道出患病的事實,以令自己正視病情。專家則提醒,如持續情緒低落、集中力下降及出現自殺念頭,應盡快求醫。

  • {{hket:inline-image name="2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4.jpg"}}{{/hket:inline-image}}

拆解5大焦慮症類型

綜合衞生署、醫管局資料顯示,恰當的焦慮情緒可保障人身安全,成為生活、學習的動機。當危機消失時,焦慮的感覺亦會下降。但當危機已過,卻仍然持續處於擔心狀態,影響到日常生活,如學習或社交,甚至引起身體不適時,有機會已患上焦慮症,以下5種焦慮症最為常見:

  • {{hket:inline-image name="25.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6.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7.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8.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9.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0.jpeg"}}{{/hket:inline-image}}

治療焦慮症方面,患者可透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合併兩種療法接受治療。有焦慮症徵狀人士同時亦可從以下方法處理︰

  • 接受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 對自己的抗逆能力要有信心,鼓勵自己逐步勇敢面對害怕的事物或情境
  • 當嘗試面對害怕的事物或情境,無論成功與否,也要欣賞自己
  • 訂立健康均衡的生活模式,每天有充足、優質的休息 / 睡眠時間,每星期亦有定時鬆弛身心的活動、運動

文章內容獲明泰授權轉載。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黃堯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