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晴報醫療室|安裝心臟起搏器後用電話注意2重點 醫生6大Q&A拆解揀選+安裝風險

發佈時間: 2023/05/22

隨著年齡增長,心臟機能有機會退化,導致心跳次數減少;如情況持續,嚴重者恐有心臟衰竭風險。要治療心跳過慢,安裝心臟起搏器是其中一個有效的治療手段。不過,不少患者對貿然在體內安裝一部「機器」存有疑問,甚至擔心有感染風險。心臟科專科醫生謝德新近日接受《晴報》記者訪問時,就拆解6大安裝心臟起搏器的迷思,釋除患者疑慮。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癌症電療、化療副作用多 拆解物理治療紓緩角色

{{hket:ul-video id="8201"}}{{/hket:ul-video}}

1. 甚麼人需要安裝心臟起搏器?

對象主要為心跳偏慢的患者。一般而言,正常人的心跳應不少於每分鐘60次,但當心跳持續低過每分鐘40次,心臟有機會不能正常運作。導致心跳過慢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與患者年紀增長致心臟竇房結退化有關。竇房結為心臟的控制塔,可通過房室結向心室發出訊號,令心房、心室協調收縮,從而控制心跳次數。

如果竇房結或房室結出現問題,有機會令發送至心室的訊號減弱,從而令心跳次數減少。心跳過慢者因此可能會出現乏力、容易疲倦、短暫暈眩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心臟衰竭、猝死。

這類因心臟傳導阻滯而出現的心臟問題,較難透過藥物調節,因此醫生一般都會建議患者安裝心臟起搏器,透過心臟起搏器發出的電流協調心跳,維持心臟正常跳動,避免患者心跳過慢。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9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9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9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9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95.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96.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97.jpeg"}}{{/hket:inline-image}}

 

2. 心臟起搏器有甚麼類型?

心臟起搏器主要透過發出電流協調心跳,由電極導線和起搏器兩部分所組成,在功能上一般可分為單線(單腔)和雙線(雙腔),當中分別如下:

單線:

起搏器只有1條電線植入右心室,故又稱為單腔起搏器,適用於出現心房顫動或間歇性心跳過慢的患者。

雙線:

起搏器共有2條電線連接右心房和右心室,故又稱為雙腔起搏器,有效幫助維持心房和心室的協調收縮,能治療有心臟傳導阻滯或心跳偏慢的患者。

謝醫生指,單純從成本效益而言,單線的成本會比雙線少,部分心房顫動或間歇性心跳過慢的患者的確只需安裝單線起搏器亦已足夠。然而,單線起搏器只能確保患者的心跳不會過慢,但無法同時協調心房及心室的跳動,會出現心房、心室各自跳動的情況,變相有機會令患者身體機能變差,或誘發頭暈等症狀。

此外,由於患者心臟情況有機會隨年紀增長而繼續退化,故無法預計單線起搏器到時是否仍足夠支援到患者的心臟情況。

無線心臟起搏器:

目前亦出現一些無線心臟起搏器體積非常細小,透過微創手術方式以導管從患者大腿把起搏器放進至右心室內。而且由於這類起搏器屬直接植入,因此感染風險相對較少。不過這些起搏器只有單線功能,如果患者僅有心房顫動,而且只屬間歇性發作,不需依賴房室協調收縮,則可考慮選用這類無線心臟起搏器,減少靜脈栓塞的機會。

要注意的是,一旦植入無線心臟起搏器於心臟後便無法取出,而且電池約8年便會耗盡,因此年輕患者或有機會要在心臟植入3部或以上無線心臟起搏器,其心臟功能有機會因而受到負面影響。

而有線心臟起搏器的電池一般可用到10年或以上,而且只需更換植入在患者鎖骨下的起搏器即可,電線如功能正常則無需更。

總括而言,謝醫生指出醫療科技並非越新越好,而是需要按病情針對性地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心臟起搏器,因此患者應跟醫生多加商量,無須盲目追求新款。

3. 如何安裝心臟起搏器?

整個手術均以微創方式進行,醫生會在患者的鎖骨部分進行局部麻醉,並開出一個約2-3厘米長的傷口,大約1元硬幣般大,再把電線透過靜脈導入至心房或心室。

醫生這時會測試電線起搏的能量,同時亦會要求患者進行咳嗽、大力呼吸等動作,確保患者體內的電線能夠調節至最穩定的位置。當一切檢查妥當後,兩條電線會接駁至起搏器中,再把起搏器植入至患者鎖骨部分,最後再為傷口縫針。整個手術過程約需1小時,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已可出院。

4. 安裝心臟起搏器是否具有風險?

目前安裝心臟起搏器均以微創手術方式進行,風險已比傳統手術大為降低,由於傷口較小,復原速度亦較快。至於微創手術所造成的傷口流血、發炎、感染、氣胸等風險更是低於1%,術後出現電線鬆脫的情況也非常罕見。

5. 術後診重點是甚麼?

患者在安裝心臟起搏器後,需定期每3個月複診。醫生在複診時也會檢查心臟起搏器的電池狀態,當發現電池將快無電時,複診時間會更頻密,以緊密檢查心臟起搏器的電量,至有需要時便會安排更換電池。

就更換電池而言,有線心臟起搏器相對較簡單,患者只須通過局部麻醉,以微創手術換掉固定在鎖骨下的心臟起搏器,重新跟電極導線聯上即可。

6. 患者術後在生活上有何注意?

患者在手術後翌日一般可出院,但術後一天不建議洗澡,以免傷口發炎。術後首月,要避免舉手高過頭及提重物,或進行一些具衝擊性的活動,其餘按一般正常生活即可。

此外,任何有磁場的儀器都有機會影響起搏器的功能,建議患者最好與這些儀器保持15厘米距離。至於患者能否使用電話,因起搏器通常放在左邊鎖骨位置,所以電話最好放在右邊耳朵旁,另外盡量避免把電話放在胸前衫袋中。

患者亦需隨身攜帶列有起搏器資料的證明卡,如患者需另外進行任何磁力共振等醫療檢查時,須讓醫生知道自己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現時的起搏器一般均允許做磁力共振,不過事前需要調較機器,而部分沒有兼容磁力共振的舊式型號則不能進行磁力共振檢查。一般而言,起搏器在體內穩定後,患者即可回復正常生活。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吳梓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