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飲食失衡|愛早午餐一齊食 20歲女現膽石險糖尿 醫生拆解2大錯誤飲食習慣|附7類膽石高危人士

發佈時間: 2023/05/06

不少都市人都習慣早午餐一起吃,但原來這個飲食習慣暗藏健康風險。台灣一名年約20歲的女子身型纖幼,過去均有吃早午餐的習慣,其後卻發現患上早期糖尿病及膽結石,台灣外科醫生陳榮堅近日分享箇中原因。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肝臟脂肪多恐同患糖尿、高血壓 醫生拆解脂肪肝2大定義+成因

{{hket:ul-video id="8108"}}{{/hket:ul-video}}

因早午餐太豐盛 常戒晚餐

台灣外科醫生陳榮堅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上述病例指,該名女患者在進行體檢時發現糖化血色素達6.0%,達到早前糖尿病的水平。如果指數繼續上升至超過6.5%,就正式患上糖尿病,需要服藥治療,而她的空腹血糖指數也高達190 mg/dL。

醫生後來得知,原來女患者本身喜歡睡到自然醒,因此經常都把早餐、午餐結合,每天都享受一頓豐盛的早午餐。至晚上時又因感內疚而少吃晚餐,甚至不吃。飲食不規律加上空腹太久,長期下來致血糖不穩,檢驗胰島素的分泌也出現異常。

另外,她也有胃痛問題,做胃鏡檢查時胃部雖無異樣,卻發現她患有膽結石,醫生於是要求她改變飲食習慣。經過3個月的調整後,她的糖化血色素已降約5.8%,半年後糖化血色素再下降至5.4%水平,膽結石也消失了。

進食早午餐 注意兩大重點

陳榮堅醫生指,許多人會早餐和午餐一起吃,感覺比較容易瘦,但其實需要注意「進食的量」與「空腹的時間」這兩點。萬一空腹時間太長,身體進食大量東西,會導致胰島素瞬間分泌很高。接著又長時間空腹,胰島素分泌會降得很低,這樣不規律的飲食會讓胰島素分泌變得高高低低,長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肝臟24小時都在分泌膽汁,不過由於身體不會24小時都在進食,所以多餘的膽汁會儲存在膽囊裡面。如果空腹太久,膽汁會一直積在膽囊裡面,等到下一次進食時,膽囊才會收縮排出膽汁,而膽汁裡面都會有一些沉積物,空腹時間拉太長,讓膽囊脹得很大,裡面膽汁積很久,就容易產生膽結石。

因此,陳榮堅醫生建議,早午餐可以照常享用,但要避免突然大量進食,以及空腹時間過長。少量規律的飲食,控制飲食的總量,才是健康也比較能夠瘦身的做法。

7大患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

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及肝移植組臨床副教授陳智仁曾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膽囊的主要作用是暫時儲存肝臟所製造分泌的膽汁,再將膽汁傳送到消化系統幫助分解油脂;當膽汁成分或膽囊收縮程度出現變化,則容易形成膽石,若膽囊藏有近千粒結石相當誇張,「一般人都可能有膽結石,但通常一粒起兩粒止,八至十粒已經很誇張。」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8.jpg"}}{{/hket:inline-image}}

陳智仁指,膽石數量和大小不一定能反映病情,而患者通常會感到上腹痛和胃痛,「若想分辨是否與膽石有關,可以觀察進食肥膩食物後會否出現胃脹,甚至胃痛。」然而,他強調有膽石不等於有症狀,若超聲波檢查發現有膽石,可以先觀察直至出現症狀才治療,

「部分患者希望用『保膽取石』的方法留住膽囊,但其實膽囊有結石代表功能己受損,所以生石機會更高,所以最佳的治療方法還是微創膽囊切除術。」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