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風警號︳24歲男1周中風2次 揭長期久坐、捱夜出事 醫生警告6大生活習慣高危︳附腦中風4大先兆

發佈時間: 2023/03/01

中風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中國一名24歲男子在一周內連續中風2次,醫生指雖然患者並無高血壓、肥胖等疾病,其生活習慣卻成為中風的主要原因。有本港腦神經科醫生曾經接受《晴報》訪問,指出視野變窄,一邊手腳無知覺等均為腦中風徵兆,臨床上,中風急救有3小時的「黃金時間」,越早救治才有可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每日1分鐘!4組動作收緊大腿+臀部 訓練身體肌肉協調性

{{hket:ul-video id="7701"}}{{/hket:ul-video}}

綜合報道,浙江杭州24歲男子小方(化名)身材高瘦,為一名互聯網公司工程師,一直以來身體健康。一天上班時,他突然出現像針扎一樣的頭痛,而且口齒不清,故馬上被同事送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他的腦基底動脈閉塞,而且左側椎動脈局部重度閉塞,證實為腦中風。幸好他被及時送院治理,醫生立即為他進行顱內血管取栓手術,手術順利完成,閉塞部位成功開通;而且血管光滑,血流通暢,所以無需放置支架。

然而出院不久後,小方又再次因腦中風而入院。事發當晚,小方突然癱倒在地,而且一側肢體偏癱,口齒不清;被送至醫院時,更有意識不清的情況。經檢查後發現他的基底動脈再次閉塞,所以進行緊急手術,在閉塞血管處放置支架。醫生解釋:「腦中風過的人發生二次腦中風的機率,本來就比一般人還要高。」目前小方已康復出院,而神經功能亦完全恢復。

雖然小方為年輕人,而且也沒有高血壓、肥胖等問題,主診醫生就指出,各種生活習慣,包括過度疲勞、長期作業、捱夜、肥胖、高血壓、炎症感染等因素,都會讓身體處於高凝狀態,即血液比正常時更容易發生凝固的狀態,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令發生腦中風的機率大增。小方為一名工程師,每日久坐不動,而且工時長又要捱夜,長期作息不規律;加上剛確診新冠肺炎後康復不久,身體尚未完全恢復,自然增加發生腦血管意外的風險。

腦中風4大先兆

《晴報》在早陣子訪問本港腦神經科盧文偉醫生,指出腦中風分為兩種,分別是「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前者俗稱為「爆血管」,成因包括腦血管天生較脆弱、腦血管畸形,或高血壓令血管爆裂,不同年齡層均有機會患上「出血性中風」;而後者的高危因素則為三高、長期吸煙或酗酒,這些因素都會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令腦部血管被堵塞,從而患上「缺血性中風」。

盧醫生提醒,出現以下任何一點都可能是「腦中風」警號:

  • {{hket:inline-image name="p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_600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_600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_600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_600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_600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中風120口訣

臨床上,中風急救有3小時的「黃金時間」,越早救治,才有可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所以早期識別尤為重要,需在5分鐘內準確辨別,記住「中風120」口訣,關鍵時刻能救命:

  • {{hket:inline-image name="35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6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7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8_600.jpg"}}{{/hket:inline-image}}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陳潔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