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喜歡透過刮痧調理身體,然而刮痧真的能預防疾病嗎?消委會邀請了香港高等教育科技院中藥藥劑課程主任區靖彤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蔡昕宏博士及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講師孫曙霞醫師,拆解有關刮痧的10大迷思,包括刮痧能防治疾病的原理,及有哪些人不適合刮痧等。
同場加映:
從兩次癌病康復 男友疑憂難生育分手 樂天港女無懼復發:患病成就現在的我
1. 刮痧為何可防治疾病?
刮痧療法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利用特定的器具和介質,以相應的手法在人體經絡上反覆刮動及摩擦。這些動作對經絡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令皮膚毛孔張開,並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中醫角度來看,大部分疾病都是由於氣血不通所造成,「痧」是一種病邪,故「出痧」代表將毒素及邪氣驅走,以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從而改善氣血平衡,以達致防治疾病的效果。
2. 刮痧只用牛角、玉石?
常用的刮痧工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油。市場上的刮痧板種類繁多,並可由不同的材質製成,例如牛角、羊角、砭石、玉石、晶石及金屬等堅硬的物料,近年亦出現以樹脂、硅膠等材料製成的刮痧板。當中以牛角類(尤其水牛角)較為常用,水牛角質地堅韌,光滑耐用,而且容易加工,故非常適合用作刮痧板。
刮痧時一般會在刮拭部位上塗抹刮痧油(介質),以滋潤皮膚防止被刮痧板刮傷,亦有助打開毛孔,達致活血行氣的作用。刮痧油可分為液體類及乳膏類,液體類的刮痧油包括涼開水、植物油(例如芝麻油、茶籽油、菜籽油、豆油、花生油和橄欖油)及藥油(例如紅花油、跌打損傷油和風濕油)等。乳膏類的刮痧油屬質地細膩的膏狀物質,例如凡士林、潤膚霜、蛇油膏等。另外亦可將具有活血化瘀及通絡止痛等作用的中藥提取物製成乳膏使用,皮膚較乾燥的人士可選用乳膏類的刮痧油,效果更為滋潤。
3. 刮痧步驟也會影響效果?
中醫師在開始療程前,會先向患者了解及評估其身體狀況,才決定是否適合進行刮痧療法,或在哪些部位進行刮痧療法,務求令治療達致最佳效果,而刮痧主要有以下步驟:
1. 刮痧前先清潔刮拭的部位,中醫師的雙手及刮痧器具均需清潔消毒。
2. 將適量的刮痧油以刮痧板均勻塗抹於刮拭的部位。
3. 手握刮痧板,刮痧板和皮膚的夾角約在45至90度左右,夾角的大小取決於刮痧的部位和「出痧」的要求。
4. 由上至下、內至外單向循經絡刮拭,盡可能拉長每次刮拭的距離,不宜來回刮拭,以免拉扯皮膚導致受傷。手法先以輕及慢為主,待患者適應後,才逐漸加重力度及加快節奏,視乎患者的受力程度而定。如遇痛點或穴位時可重點刮拭。
5. 刮痧後應用清潔的紙巾、毛巾或消毒棉球等將刮痧油擦乾。
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症和刮痧部位,調節刮拭力量、速度、方向及刮痧板邊角接觸的位置,令患者感覺舒適之餘,亦能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4. 不同部位刮痧功效不一?
一般而言,刮痧多在身體陽經及肌肉較多的部位進行,例如頭部、頸肩、腰背、前胸和兩腋下肋骨、腹部及四肢。經絡分布在人體不同的部位,人體十二經脈及其脈絡按其循行路線在身體上各有其相應區域,因此,在不同的經絡上進行刮痧可獲得不同療效。刮痧療法在中醫學上大致可分為治療及預防保健兩類作用。刮痧屬外治法,中藥則屬內治法,通過辨證論治亦可一起使用。
頭部:有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都入通於腦,因此,刮拭頭部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及醒腦益智的作用,可以預防和治療腦栓塞、腦血管意外後遺症、神經衰弱、高血壓、老年癡呆、頭痛、眩暈、頭髮早白、脫髮等疾病。
頸部:有手足太陽、少陽及督脈經過,刮拭頸部具有清熱的作用,能治療頭頸、咽喉及眼睛的疾病。例如感冒發熱可刮拭大椎、風池等穴位,頸痛則可刮拭頸夾脊穴。
背部:能調節五臟六腑,有助防治脾胃氣虛及咳嗽氣喘。胸部位置內藏心肺,因此在胸部刮痧可以通肺氣、益心安神,有助治療心肺疾病,例如心律不正及哮喘等疾病。兩腋下肋骨部分為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陽膽經所在,所以刮拭這部位有利治療肝膽系統疾病。
腹部:內藏肝、膽、脾胃、大腸、小腸、膀胱、腎等臟腑,衝任二脈經腹部上行,故刮拭衝任脈可以防治生殖功能疾病;刮拭脾胃經腧穴,可以調理脾胃,益氣養血;刮拭肝膽經腧穴可以疏肝利膽;刮拭腎經腧穴可以補腎益氣;刮拭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經絡部位可治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胃痛、身體消瘦或肥胖等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
四肢:除了上述的身體部位外,在四肢刮痧亦可治療經絡以至於全身性的疾病,例如刮拭足三里穴可以治療下肢外側痹痛、或是氣虛乏力的全身性疾病。如刮拭手太陰肺經的經絡部位可治療感冒、發燒、咳嗽及氣喘等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
要注意的是,身體某些部位並不適宜進行刮痧,例如眼睛、嘴唇、舌頭、耳孔、鼻孔、肚臍及大血管顯現處等位置。
由於刮痧療法具活血化瘀及舒筋通絡等功效,故刮痧已廣泛應用於美容、保健及治療多種病症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及兒科等,尤其適用於疼痛性疾病及骨關節退化性疾病例如頸椎病、肩周炎的康復。對於感冒、發燒及咳嗽等呼吸系統病症,以及抑鬱症、失眠等精神方面病症,亦可同時配合拔罐應用;而對於痤瘡、黄褐斑等損容性疾病則可配合針灸或刺絡放血等療法,以增強治療效果。刮痧療法還適用於亞健康及慢性疲勞綜合症等疾病的防治。
5. 刮痧後的皮膚顏色越深越好?
人體經絡在刮痧後對其刺激所產生的出痧反應,會藉由刮後的皮膚顏色及形態的變化反映出來,也就是所謂的「痧象」。當然,刮拭後皮膚泛起的顏色與刮拭的部位和方向、操作的手法、力度和時間有密切的關係。不過,刮拭後皮膚的顏色越深,並不一定代表排出越多的毒素,只要適當運用刮痧療法便能達到預防和治療的效果。
6. 刮痧時感覺越痛越好?
有人認為刮痧時愈痛便代表所排出的毒素愈多,但其實該說法並沒有根據的。中醫師刮痧時會均勻用力,由輕到重,尤其經過穴位時;再由重到輕,使患者局部放鬆,切忌過度用力或強求達到出痧的狀態。刮痧療法和其他針灸方法相同,刺激強度視乎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如果只為追求所謂刮痧後皮膚「愈深色排毒愈多」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或對身體帶來更大的傷害。
7. 每次刮痧時間應相隔多久?
於同一部位進行刮痧一般需時大約3至5分鐘,當患者感到輕微酸痛便足夠,盡量不要超過10分鐘;全身刮痧則需約20至30分鐘,視乎患者的體質、年齡及性別等因素而定。身體較虛弱或刮拭速度較快,所需時間便相應縮短。
即使刮痧後沒有感到任何不適,但由於刮痧療法或對皮膚造成一定的損傷,因此不建議患者太頻密地接受這種療法。每次刮痧時間宜相隔3至6天,或以皮膚上出痧減退、手壓皮膚而沒有痛感為準。一般來說,皮膚若輕微出痧約需1天減退紅印,明顯出痧則需2至3天才能回復原狀。若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再在同一部位進行刮拭。
8. 哪些人不適合進行刮痧?
由於刮痧可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因此孕婦、女士於月經期間、身體虛弱、貧血或過度疲勞的人士都不適宜進行刮痧。刮痧時亦不宜在有暗瘡或潰爛的皮膚位置上刮拭,以免傷口擴大或受到感染。患有其他疾病的人士包括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癌症、嚴重肝腎功能疾病、凝血功能異常疾病、糖尿病等都不宜使用刮痧療法,以免因過度刺激而導致症狀加劇或誘發其他併發症。
9. 操作刮痧是否需要持有專業資格?
刮痧雖然看似操作簡單,但該療法其實是應用中醫理論來治療疾病,對刮拭的方向、時間、手法和強度有一定的要求,如操作不當或會令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甚至令病情加重,因此建議由合資格的中醫師負責進行刮痧療法。
10. 刮痧前後要注意甚麼?
刮痧前
- 餐前及餐後半小時應避免刮痧;
- 情緒過於緊張時不宜進行刮痧;
- 避免使用令患者感到不適或出現皮膚敏感的刮痧油(介質);
- 由於刮痧時會令毛孔張開,夏季應避免風扇或冷氣直接吹向刮拭部位;冬季則應注意室內保暖,以免著涼;
- 由於刮痧涉及人體穴位等知識,操作不當或有機會傷及皮膚,建議由註冊中醫師進行刮痧。
刮痧後
- 患者應休息約30分鐘才回復正常活動;
- 2小時內不宜洗澡,同時不要讓刮痧部位接觸水;
- 多飲用溫水,有助身體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
- 飲食宜以清淡為主,不宜立刻進食生冷、酸辣或油膩之食物,亦應盡量避免飲酒,有利身體機能休養生息;
- 刮痧後1至3天內局部出現痛或痕癢屬正常現象,若瘀血在1星期後還未消退,便有機會屬肌肉瘀傷,應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
- 刮痧後毛孔會張開,若在刮痧部位使用藥貼,或會令身體加速吸收藥物,增加副作用出現的機會,亦可能加重皮膚敏感的現象;
- 如患者希望達致更佳療效,或可配合拔罐治療。拔罐會在刮痧後進行,一般應用於背部和下肢部位的病症,例如頸肩痛、腰背痛以及失眠、痤瘡、疲勞等。不適合進行拔罐的人士及注意事項與刮痧相似,詳情請參閱上文;
- 患者如在刮痧過程中出現冷汗、面色瘡白或頭暈等身體虛弱的徵狀,應立刻停止刮痧。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