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型腸易激 浸大揭活潑瘤胃球菌為主因

發佈時間: 2023/01/05

腹瀉型腸易激 浸大揭活潑瘤胃球菌為主因

腸易激綜合症(IBS)是常見的功能性腸病,可導致大便不規則、腹部不適等問題,估計目前全港有約7%成年人受影響,當中以腹瀉型(IBS-D)最常見,惟目前仍沒有根治方法。浸大中醫藥學院的團隊進行研究,首次發現腸道內的「活潑瘤胃球菌」是IBS的主要觸發因素,建議市民可透過控制膳食減少吸收氨基酸,以抑制發病情況。

浸大中醫藥學院博士後研究學人翟李翔表示,香港約有7%成年人受IBS-D影響,而且每4宗個案當中即有一宗屬於嚴重,但此症並無根治方法,多數臨床治療只集中於緩解症狀。他說,雖然以往研究顯示血清素作為調節腸道蠕動的主要神經傳導物質,其增加將導致IBS-D的胃腸道症狀,且腸道微生物群在調節血清素水平上有一定作用,但一直都未能確定哪種細菌會引致IBS。

致血清素增誘發症狀

由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及曾肇添中醫藥臨床研究教授卞兆祥、教學科研部助理教授王凱亮及翟李翔率領的團隊,早前檢視了290名患者的糞便樣本,發現他們的糞便含有大量苯乙胺和色胺,並較健康人士多約3.75倍的腸道細菌「活潑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患者樣本的血清素水平同樣亦較高。

王凱亮解釋,「活潑瘤胃球菌」在吸收胺基酸後,會代謝出苯乙胺和色胺,而它們能透過激活「微量胺相關受體」(TAAR1),直接刺激腸道內的「嗜鉻細胞」產生血清素,繼而誘發腸道蠕動和分泌失調等IBS-D症狀。翟李翔指,團隊將苯乙胺和色胺移植到白老鼠的腸道後,牠們即出現大便次數和結腸分泌物增加等IBS症狀,顯示「活潑瘤胃球菌」製造出的苯乙胺和色胺,足以誘發哺乳類動物患上IBS-D。

有助研發標靶藥治療

團隊之後對帶有IBS-D糞便樣本的老鼠進行實驗,發現如使用特定的抑制劑阻止TAAR1被激活,即可有效減輕腹瀉症狀,顯示針對苯乙胺、色胺和TAAR1通路的藥物有潛力成為治療IBS的標靶藥。惟翟李翔直言,目前市面上仍未有能抑制TAAR1的臨床藥物,故只能透過調整飲食控制腸道情況。

記者︰歐文瀚

美術︰招潤洪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