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惡性黑色素瘤死亡率高企 標靶藥物助提升晚期存活率

發佈時間: 2022/12/07

皮膚上有「痣」,一般來說是尋常之事,不過如果這些黑痣在短時間擴大、形狀改變(例如從圓狀變成不規則狀),甚至有出血情況,就要多加留意,因為上述均可能是「惡性黑色素瘤」的徵兆。這種不常見、死亡率高的皮膚癌,一旦擴散至其他身體器官,以往只能透過化療應對;而隨著基因檢測技術進步,若能發現黑色素瘤潛在的BRAF基因突變,醫生就可為患者安排以標靶藥物作一線治療,提高治療成效及存活率。

BRAF基因突變 致癌細胞增生
黑色素瘤是惡性皮膚腫瘤,常見於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及趾甲等。臨床腫瘤科專科應志浩醫生指出,長期在陽光下暴曬是其中一個致病風險因素,例如背部經常暴曬,相關位置出現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較高;另外,有家族病史人士,也有較高機會患上此症。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20年惡性黑色素瘤新症只有106宗,惟死亡個案卻有52宗,反映這種癌症的死亡率偏高。應醫生解釋,惡性黑色素瘤屬於「較惡」的癌症,不少患者確診時已是中、後期階段,出現淋巴及遠程擴散,增加治療難度。

而中、後期惡性黑色素瘤有一個特點,當中約50%個案是由BRAF基因突變引起。應醫生稱,基因發生突變後,會製造出功能過度活化的BRAF蛋白,促使癌細胞不停增生,故此每當患者確診,會被安排抽取組織作基因檢測,以找出潛在基因突變,判斷是否能透過標靶藥物作為治療方案。

標靶藥物  一線治療方案
多年前,藥物技術仍未成熟時,後期惡性黑色素瘤只能以化療應對,可惜療效低,副作用多,及至現在免疫治療及標靶藥物相繼面世,第3期(即腫瘤已擴散至周圍淋巴,但仍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及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無法進行手術)患者,如果帶有BRAF基因突變,便可利用標靶藥物作為一線治療,療效大幅提高。

應醫生舉例,雖然第3期個案仍能以手術切除腫瘤,但是復發風險較高,術後應該進行輔助治療,標靶藥物正是其中一個方案。有研究就跟進這班患者用標靶藥物2.8年的病情進展,他們的無復發存活率達58%,相對於使用安慰劑組別僅有38%,明顯較高;3年的整體存活率更高達86%,而安慰劑組別只有77%。

免疫治療與標靶藥物均是對應惡性黑色素瘤的有效治療,應醫生指出,標靶藥物是口服藥物,病人服用較為方便,而且起效時間快,部份個案用藥後2至4星期已初見療效,如果患者病情進展急速,希望盡快縮小腫瘤,標靶藥物是值得考慮的選擇方案。他補充,免疫治療與標靶藥物在療程一段時間後,均有機會出現抗藥性,屆時就要使用其他治療方案。

應志浩醫生提醒,惡性黑色素瘤的治療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並按個人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