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惡化趨年輕 中風入公院最細20多歲 40%港人患高血壓概率增

發佈時間: 2022/11/28

心血管惡化趨年輕 中風入公院最細20多歲 40%港人患高血壓概率增

心血管惡化愈趨年輕。有社區組織發現,40%港人上臂動脈硬度指數(API)超出正常水平,患高血壓概率趨增,年輕人不能倖免。公院數據亦顯示,年均逾1萬人因急症中風入院,發病高峰由50多歲降至40多歲,有人20多歲已中風。

另外,不少人誤會僅大醫院才有「靜脈溶栓劑」(溶血針),曾有患者想「想揀醫院」治療而拒上救護車,恐錯失黃金3小時治療良機。

香港社區醫療教育服務協會在今年5月起,為深水埗區內3,048人進行健康評估,結果40%人API指數偏高,9.8%人中心動脈硬度指數(AVI)處於高水平。協會會長張漢明指,API指數反映心臟及腦血管情況,AVI指數反映心臟周邊大血管狀態,篩查發現API指數「超標」與年齡相關,30至39歲居民超標率達29.5%,50至59歲達36%,70至79歲更高達56.4%,顯示其上臂外周動脈血管彈性隨年齡下降,增患高血壓風險。而年輕群組指數亦偏高,原因或與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血壓變動,及交感神經活動等生理因素影響。且疫下巿民減少外出,生活及工作壓力同升,血壓水平或受影響。

院前中風通報 助加速搶救

醫管局指,本港年均逾1萬人因急性中風入院,20%為高血壓、腦動脈瘤等導致的「爆血管」(出血性中風),其餘80%為血管硬化收窄、血塊積聚導致血栓「塞血管」的缺血性中風。北大嶼山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黃世恒指,本港年均3,000人死於腦血管病,佔總死亡人數約6%,且患者愈趨年輕,「過去50多歲發病,現時40多歲已很普遍,臨床上有人20多歲已中風。」

另外,受到網上群組、親友流言等誤導,不少巿民以為僅「龍頭醫院」才有溶血針。黃世恒澄清,全港公院急症室均有溶血針,當懷疑中風者上救護車後,救護人員便會作初步評估,並啟動「院前中風通報」,令醫護在病人到院前準備就緒,加速搶救。「出現缺血性中風3小時內打溶血針,每7人有1人治療後可恢復自我照顧能力。但有症狀後的3至4.5小時內打針,復元機會或減半,每14人僅1人治療後能自我照顧。」

誤信溶血針流言 病人險遲入院

明愛醫院顧問護師(中風科)江珠莉指,曾有50多歲患者知悉救護車將赴明愛醫院後,拒絕入院,「因他認為僅大醫院有溶血針。惟當他想去心儀醫院時,連門口都出不到,最後要再打999送往明愛打溶血針。」江指,出現任何一種中風先兆,應馬上打999,「溶血針在指定時間打才有好處,自行求醫或已延誤。」53歲康復者邵先生指,2年前如廁時突然中風,意識到應馬上入院,幸及時打溶血針後已恢復如常,工作及記憶力均無受損。

記者:脫芷晴、歐文瀚

美術:招潤洪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