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納米粒子 鎖定腦腫瘤送藥狙擊

發佈時間: 2022/11/25

發光納米粒子 鎖定腦腫瘤送藥狙擊

神經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腦癌,但單靠磁力共振檢查,難發現所有膠質瘤,或令患者錯失治療良機。浸大及理大最新研究發現,通過可持續發光的合成納米粒子「TRZD」,可令腫瘤在顯影診斷中「原形畢露」,且能靶向傳送化療藥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動物實驗證實可令腫瘤直徑平均縮小至1毫米,腦組織亦不會受損,具潛力開發為新一代抗神經膠質瘤藥物。

現時腦腫瘤病例中,約三分一人屬神經膠質瘤,當中小腦膠質瘤難通過磁力共振發現,或延誤病人治療時機。浸大化學系助理教授王奕與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羅嘉麗,早前展開跨校研究,成功合成一種名為「TRZD」的納米粒子,該粒子在照射紫外光後,可持續發放近紅外綫,令處於大腦和小腦中的神經膠質瘤細胞組織在顯影診斷中發光,功效長達24小時,具有潛力發展為生物顯影劑。

浸大理大學者研發

王奕指,TRZD可「搭載」化療藥物阿黴素,靶向攻擊腫瘤細胞。他指,過去使用阿黴素時,藥物或會損害腦部附近正常細胞,引起連串副作用,但TRZD因嵌入「T7肽」,更易穿透血腦屏障,令化療藥可「直送」腫瘤細胞,可望以更低劑量治療,副作用亦相應降低。動物實驗亦證實,小鼠在注射TRZD後15日,腫瘤直徑平均縮小至1毫米,且集中是腫瘤範圍內的細胞死亡,正常腦組織並無受損。王補充︰「與對照組比較,有注射TRZD的小鼠平均壽命會長20日。」

王奕續說,因TRZD兼具治療和診斷功能,除可做生物顯影劑和抗神經膠質瘤藥,未來亦具潛力發展為治療其他腦部疾病方案。相關研究成果亦已在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刊出。

記者︰脫芷晴

美術:招潤洪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