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保障 「經濟弱勢群體」惹爭議

發佈時間: 2022/11/25

印度保障 「經濟弱勢群體」惹爭議

雖然印度在獨立後已經廢除種姓制度,但地位較低的種姓群體仍受社會和經濟歧視。政府一直為3個社會階層較低的群體,即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及其他落後階層提供資源補助和教育及就業保障名額。

印度國會在2019年1月通過修憲法,上述3個群體以外的「經濟弱勢群體」在升學或報考政府公職時,可以獲得10%的保障名額。「經濟弱勢群體」指在種姓較高的「先進階層」中經濟能力較弱的人,包括年收入低於80萬盧比及擁有不到5英畝農業用地的家庭。

不過,此措施隨即受到法律挑戰。印度最高法院曾在1992年的一宗案例訂明,配額制不能超逾總名額的50%,否則會違反憲法中的公平原則。現時為「經濟弱勢群體」提供的百分之十保障配額,加上原有3個群體的名額已佔總數近60%,超出92年裁決的界綫。

印度最高法院最終以3比2支持國會2019年的修憲法。支持的法官認為,配額制度是消除不平等的工具,由於憲法已為其他低種姓人士提供保障,因此修憲法是合理且不違反憲法。不過法官亦同意保障制度應有期限,以免演變成利益輸送,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視。

兩名持反對意見的法官則認為,低種姓人士佔印度貧窮人口相當高比例,因此難以理解法案只針對先進階層。有印度人權組織成員質疑針對高種姓的貧困標準過於寬鬆,且先進階層沒有遭受種姓制度的結構性不公,獲分配保障名額有違配額制的原意。

2019年的數據顯示,至少9成半的印度家庭年收入低於80萬盧比,8成6土地持有人符合農地面積低於5英畝的條件。換言之,絕大部分沒有受惠於其他配額制的人都受此政策保障。

(本欄逢周五刊登)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