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大腸癌︳40歲男照2次大腸鏡找出2cm腫瘤 照超聲波更嚇人 醫生:大到似香腸︳附6大徵狀+5招預防

發佈時間: 2022/10/15

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預防大腸長腫瘤的良方之一,台灣一名40歲男患者先後接受過兩次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大腸竟有一顆長約2厘米的腫瘤,不過在進行斷層掃描中腫瘤卻失了蹤。醫生其後再以超聲波檢查才揭開腫瘤的「真身」竟長逾7厘米,醫生也直呼大小就像夜市的香腸般,觸目驚心。

同場加映:

醫生好味︳情緒健康與身體狀況互相影響 精神科醫生拆解情緒病徵兆

{{hket:ul-video id="6711"}}{{/hket:ul-video}}

醫生:估計是粘液囊腫

台灣胃腸肝膽科專科醫生林相宏近日在Facebook專頁分享上述病例,他表示該名40歲男患者先後在一個月內接受了兩次大腸鏡檢查,第一次檢查已發現大腸有一顆長約2厘米腫瘤,第二次則轉去大醫院接受檢查,結果仍然一樣,當時院方表示:「還是不知道腫瘤的性質,建議做個斷層掃描。」不過,離奇的是男患者接受完斷層掃描後,報告卻表示沒發現腫瘤。當時,院方表示只好開刀把部分大腸切除才知道答案,男患者聞言惟有向他求助。

林相宏醫生表示,當時他反覆看著患者的大腸鏡和斷層掃描照片,「心想這麼大的腫瘤,應該不用任何高階影像或是大腸鏡吧,超音波(超聲波)就看的到吧」,沒想到隨手用最不具侵入性的超音波一照,「我的天啊!超音波下腫瘤根本超過7厘米,很像士林夜市的大香腸」。

林相宏醫生初步估計這是粘液囊腫,是其中一種特殊盲腸腫瘤。他亦趕緊趁患者的腫瘤沒破裂前,以腹腔鏡進行「盲腸切除手術」就可獲根治。相反,若患者的腫瘤破裂,腫瘤就會擴散,到時恐要進行剖腹手術,而且病情發展預計將較差。目前,患者的手術已順利完成,身體正康復中。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1.jpg"}}{{/hket:inline-image}}

對於今次個案,林相宏醫生直言:「避免不必要重複的檢查,再依個案安排必要的檢查......其實醫療有時候不需要太多高階的影像,仔細的聆聽,收集手邊既有資料、簡單的超音波,就可以改變病患的未來。」

大腸癌屬本港第2位致命癌症

事實上,患者如長期不理會腸道腫瘤,病情有機會惡化成癌症。據本港醫管局癌症統計數字,本港2019年大腸癌新增個案共5,556宗,佔全年新增個案的15.8%,共有2,174宗死亡個案,佔比14.6%,為全港第2位致命癌症。本港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表示,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大腸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如不及時切除會發生癌變;早期的大腸癌可能無任何症狀,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分泌黏液、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變稀或便秘、體重無故下降等。

劉醫生稱,大腸癌在亞洲有年輕化趨勢,50歲以下發病的大腸癌患者不斷增加,中大亦有研究顯示,本港55歲以下結腸癌患者每年增加1.7%,認為與肥胖有關,因此國際建議大腸癌篩查年齡應由50歲降至45歲。

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

他表示,若息肉已演變成癌症,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大腸癌1期患者的5年內存活率可高於90%。根據衞生署估計,截至2019年9月,有約17萬名合資格人士已參加大腸鏡檢查,12.6%人的大便隱血呈陽性,其中66.7%證實為大腸腺瘤。他補充,大腸內窺鏡檢查過程中,如發現息肉,會即時利用內鏡儀器切除,並即時抽取組織樣本作化驗。

大腸癌6大徵狀

大家可以留意自己有否以下6種大腸癌徵狀,有需要時應及早求醫診治:

  • {{hket:inline-image name="05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5.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6.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7.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8.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9.jpeg"}}{{/hket:inline-image}}

血便分兩種 黑色或因胃潰瘍

血便可分為兩種,黑色血便的出血位置或在上消化道,反映有輕微腸胃出血,胃潰瘍等疾病,如服用鐵劑、阿斯匹靈等,亦有機會產生黑便;而紅色血便的出血位置,很大機會在下消化道,鮮紅色且衛生紙上有較多血漬,通常與痔瘡有關,若是暗紅色或與小腸後端與大腸的疾病有關。

  • {{hket:inline-image name="06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65.jpg"}}{{/hket:inline-image}}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吳梓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