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抗拒膽固醇藥致延誤治療 可增心血管疾病病發風險

發佈時間: 2022/11/11

說起壞膽固醇超標,不少人都以為單靠飲食或運動便可改善問題,但其實身體內約有8成膽固醇都是由肝臟製造,若本身已屬高風險人士,或需輔以膽固醇藥物,才可控制體內壞膽固醇水平。然而,部分患者因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抗拒依從醫生指示用藥,甚至自行停藥,至令病情加劇。心臟科專科徐炳添醫生直言,現時使用的膽固醇藥物安全性很高,若患者延誤或不依從指示服藥,不但得不到最佳治療效果,更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甚至死亡的風險。

▼恆常運動是增加好膽固醇的最好方法。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2105491781_resize.jpg"}}{{/hket:inline-image}}

膽固醇好壞兩面睇
事實上,膽固醇也不一定危害健康,徐炳添醫生解釋指,膽固醇本身也有好壞之分,它更是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的重要成分。「血管中的膽固醇可分為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和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兩種。好膽固醇就像血管清道夫一樣,可以帶走血液內多餘的壞膽固醇,維持心血管健康,水平更是愈高愈好;相反,壞膽固醇含量過高的話,則會積聚在血管內壁,造成粥樣斑塊,令血管內壁收窄,阻礙血液供應,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中風等病發的風險,因此若能平衡體內好、壞膽固醇的水平,便可更有效保持身體健康,當中,恆常運動便成為增加好膽固醇的最好方法。」

對於膽固醇水平要控制在什麼水平才算理想呢? 徐炳添醫生指出,膽固醇水平會因人而異,必須把個人風險因素計算在內,才可制定控制壞膽固醇的目標。「現時,我們可以透過計算個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包括性別、年齡、種族、吸煙習慣、血糖、血脂、壞膽固醇及心血管病史,找出個人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程度而制定膽固醇的目標水平。屬高風險人士,一般會建議將壞膽固醇的目標指數降至1.8mmol/L;若屬非常高風險人士,則會建議進一步將壞膽固醇調低至1.4mmol/L或以下水平。」

害怕副作用而停藥 可致病情惡化
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再配合恆常的運動,以及做好體重控制,固然可幫助踢走壞膽固醇同時提升好膽固醇,但對於高風險或屬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而言,要有效控制體內的壞膽固醇水平,則需及早輔以膽固醇藥物,雙管齊下以減低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惟部分患者對藥物不甚了解,且擔心副作用而對服藥產生抗拒心態,特別是他汀類藥物需長期服用,患者對副作用尤其擔心,一旦出現輕微副作用時,便會自行減藥或停藥,致令膽固醇水平反彈及病情惡化。

平衡利害 他汀類藥物可有效避免嚴重疾病
徐炳添醫生直言,他汀類藥物跟所有藥物一樣,都會附帶各種程度的副作用,當中較常見的有肝酵素異常和肌肉疼痛,但發生率其實很低。事實上,他汀類藥物作為膽固醇的一線藥物,已應用了30多年,近年更有不少研究指他汀類藥物在預防患上心血管疾病方面有很大成效。「他汀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肝臟製造出來的膽固醇,使肝臟轉向從血液中清除膽固醇,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只要患者按醫生指示定時定量服藥,便可有效控制病情。但若病情需要或副作用嚴重時,醫生也可透過減少劑量或輔以其他二線膽固醇藥物幫助控制患者體內的壞膽固醇濃度,以減低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hket:inline-image name="P2890116.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