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2019年本港日均有13名女性確診乳癌。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HKBCR)早前接觸7,930名於2006年至2011年期間確診乳癌的華裔婦女,並跟進62.3%人的病況10年或以上,是本港首項調查乳癌10年存活狀況的研究。
同場加映:
為母則強︳前社工媽媽辭職照顧自閉症兒 捉緊治療黃金期 許下承諾:會陪你一齊面對
{{hket:ul-video id="6637"}}{{/hket:ul-video}}
結果發現,乳癌患者的10年整體存活率為87.7%、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為90.3%,而兩項存活率均會隨癌症惡化遞減,晚期患者的存活率分別僅26.4%及72.6%。
{{hket:inline-image name="1_600.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成員李沛基(左一)、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左二)、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右二)、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右一)。(梁薾心攝)
另外,雖然70歲以上患者的整體存活率較低,但40歲以下年輕乳癌患者確診第3級腫瘤,即較易惡化轉移腫瘤的比例,較41至50歲患者高4.6個百分點,達41.8%,無遠端復發存活率亦較低。
9成半患者後天致癌 壓力大高脂飲食少運動增風險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指,年輕人身體一般較健康,抵抗細胞病變能力較高,可擊敗不時出現的壞細胞,防止癌症發作,故年輕女性普遍對癌症不以為意,或相信其他年輕患者是因家族遺傳才患癌。惟95%患者是後天因素致癌,當中壓力大、高脂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均會令相關風險上升。故張強調,進行健康飲食和每周至少進行3小時中強度運動,以提升身體抗細胞病變能力非常重要。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則稱,乳癌種類亦會影響癌症患者存活率,當中三陰性乳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明顯較差。
乳房X光造影發現 比例較疫前高
另外,基金會的第14號年度研究報告分析從2006至2018年,招募的近2萬名乳癌患者資料發現,8成患者是無意中自行發現罹患乳癌,僅11%是經乳房X光造影檢查(MMG)發現;高達19.4%確診時乳癌已發展至晚期。相反在2019年起的疫情期間招募的1,032人,24.9%經MMG發現乳癌,較疫前群組的比率高11個百分點,且83.8%發現時僅為0或1期。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指,及早發現和治療乳癌,有助提高存活率,籲政府推出全民乳癌篩查。
乳癌 │ 新抑制劑治晚期乳癌 延存活逾5年,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梁薾心
責任編輯:林子豐
-
日本地震|漫畫家預言7月將有大地震? 日本1/3國土消失海嘯恐波及香港 專家分析香港地震風險 |
|
-
Sick問識答|鼻水長流是過敏或感冒? 醫生教7大症狀助判斷+分享3招速效緩解不適 |
|
-
龔慈恩大推健康新染法!上色效果媲美化學染*仲持色3星期!洗3日=染1次!換支洗頭水 每月染少一次!天然+方便+省時! |
|
-
飲食攻略|每日煮1款魚助「變聰明」 毒物專家養出2名醫科兒 忌1種煮法令營養流失 |
|
-
好人好事|女子油麻地路邊暈倒途人合力施援 80後小紅書男感動:香港人的善良是刻在骨裏! |
|
-
名人健康丨曾擁逾500名女友 69歲歌王驚患膀胱癌歷30次電療嘆:性能力變差 |
|
-
保單逆按自製長糧 | 充裕退休儲備 + 保障家人GET!(附個案說明) |
|
-
-
-
胸悶、頭脹、手腳麻痺?黃祥興不靠藥物 1個月拆走血管炸彈 重拾醒神健康 |
|
-
私密處痕癢、灼痛、異味來襲 Grace教路:每日1粒解決「私密」問題 |
|
-
-
唔止面黃 生痘痘 長期攰都可能肝損傷 黃祥興逆轉肝機能 慶幸及早護肝 |
|
-
您也可能喜歡...
-
健康新女性︳38歲女乳房有硬塊揭患乳癌 醫生拆解致癌原因:狂吃澱粉、水果︳附乳癌5大症狀
|
-
健康新女性 ︳36歲台女星朱芯儀患乳癌擴至淋巴 捱過17小時手術大出血 重獲新生:艱辛的一役
|
-
健康新女性︳23歲女乳頭分泌物黃色變血色 揭患乳癌哭求醫生:就算沒命也要保住乳房
|
-
安達臣道冧天秤丨41歲電工爸爸離世 妻一周前確診四期乳癌 工權會助籌生活費
|
-
健康新女性︳28歲女沖涼時摸到乳房有硬塊 患乳癌2期揭5大壞習慣致病
|
-
健康新女性︳36歲台女星朱芯儀患乳癌 乳房切除手術歷17小時 切肚皮肉填胸忍痛捨乳頭乳暈︳附乳癌5大症狀
|
-
健康新女性︳媽媽乳房有硬塊誤診乳腺炎 手臂水腫檢查後揭患乳癌擴散
|
關注乳癌|40歲以下乳癌患者 腫瘤更惡易轉移 存活率較年長者低 - 晴報 - 健康 - 女性疾病 - D220929
關注乳癌|40歲以下乳癌患者 腫瘤更惡易轉移 存活率較年長者低 - 晴報 - 健康 - 女性疾病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2019年本港日均有13名女性確診乳癌。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HKBCR)早前接觸7,930名於2006年至2011年期間確診乳癌的華裔婦女,並跟進62.3%人的病
https%3A%2F%2Fskypost.hk%2Farticle%2F3365061%2F%E9%97%9C%E6%B3%A8%E4%B9%B3%E7%99%8C%EF%BD%9C40%E6%AD%B2%E4%BB%A5%E4%B8%8B%E4%B9%B3%E7%99%8C%E6%82%A3%E8%80%85%20%E8%85%AB%E7%98%A4%E6%9B%B4%E6%83%A1%E6%98%93%E8%BD%89%E7%A7%BB%20%E5%AD%98%E6%B4%BB%E7%8E%87%E8%BC%83%E5%B9%B4%E9%95%B7%E8%80%85%E4%BD%8E
https://skypost.hk/article/3365061/關注乳癌-40歲以下乳癌患者-腫瘤更惡易轉移-存活率較年長者低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3365000/3365061/0184b3a5-74ba-459c-b33d-65528dcde766_1024.jpg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3365000/3365061/
健康
女性疾病
503
3365061
514
514003007
健康 女性疾病
香港乳癌基金會,疫情,乳癌,癌症
實體詞,香港政黨與組織機構,香港乳癌基金會,時事,社會民生,疫情,實體詞,疾病/痛症/損傷/病徵,乳癌,健康醫療,健康問題,癌症
乳癌 患者 香港乳癌基金會 存活率 癌症 張淑儀 創會人 運動 資料庫 委員會 成員 當中 香港 飲食 楊明明 主席 霍何綺華 比例 整體 期間 風險 細胞 研究 身體 壓力 黃金期 病變 能力 種類 承諾
2022-09-29
關注乳癌-40歲以下乳癌患者-腫瘤更惡易轉移-存活率較年長者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