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身體毛病︳常頭暈輕則耳石重則聽神經瘤 醫生拆解6大健康警號:3大情況盡早求醫

發佈時間: 2022/09/17

有時總會感到身體有些許小毛病,但大家都會習以為常以為只是小問題而選擇忽略。有台灣家庭醫學科盧醫生提醒大家要多注意6大健康警號,這些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可能是嚴重影響健康的警號;另外也要留意3大情況,盡早求醫避免病情繼續惡化。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食煎炸物後有口氣生痱滋 中醫拆解2類熱氣+涼茶清熱迷思

{{hket:ul-video id="6500"}}{{/hket:ul-video}}

6大健康警號

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盧泰潤醫生接受健康資訊網站《今健康》訪問時指出,有6種常見不明顯、卻可能潛藏重大疾病的症狀,有機會屬於對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問題可大可小,不可大意:

  • {{hket:inline-image name="WhatsA_600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con0913-3-0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con0913-3-0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replace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con0913-3-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con0913-3-0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replace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con0913-3-07.jpg"}}{{/hket:inline-image}}

體重減輕:此為常見症狀,所謂「體重減輕」是指沒有特別進行減肥計劃下,於6個月內體重下降5%或以上。症狀較輕包括胃食道倒流、胃潰瘍等腸胃道疾病,或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症狀較嚴重則包括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癌症等。

時常頭暈:此為常見症狀,症狀較輕包括良性的耳石脫落症、貧血、姿態性低血壓等;症狀較嚴重則包括美尼爾氏症(即耳水不平衡)、糖尿病血糖過高、聽神經瘤、腦中風等。

反覆頭痛:此為常見症狀,症狀較輕包括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等原發性頭痛;症狀較嚴重則包括腦部血管瘤、腦部腫瘤、中樞神經感染等續發性頭痛。留意偏頭痛通常為單側、疼痛為中重度以上,持續幾小時至幾天,可能併發出現畏光、噁心嘔吐等問題,會比一般頭痛更為嚴重。

容易疲倦:此為常見症狀,症狀較輕包括貧血、自律神經失調、非特異性倦怠等;症狀較嚴重則包括心臟病末期、腎臟病末期、肝硬化末期、癌症末期、嚴重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

異常耳鳴:常見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症狀較輕包括聽神經問題、過敏等,大多為良性,並多為兩側同時耳鳴;症狀較嚴重則包括美尼爾氏症、中耳炎、耳膜穿孔、耳中風、聽神經瘤、鼻咽癌等,大多為單側出現。

經常胸悶:同樣也是多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致,症狀較輕主要為流感等一般呼吸道感染;症狀較嚴重則包括心律不整、狹心症等心臟疾病,氣喘、肺部慢性阻塞、肺癌等肺部疾病,或是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等,留意此處為心、肺重要器官所在位置,不可輕忽。

3大情況盡早求醫 避免病情惡化

盧泰潤分享案例,曾有名年約60歲的男子向他求醫,對方指自己經常有輕微胸悶的情況,自身也沒三高等慢性疾病;本來以為只是年紀大,心肺功能變差而不以為意,但在1年來發現胸悶情況比以往更明顯。醫生為他檢查後發現,其心臟血管阻塞相當嚴重,轉至心臟內科作更進一步心導管檢查,發現為「不穩定型狹心症」,3條血管皆有嚴重阻塞。後續心臟內科為男子裝上3個支架後,並無大礙並作持續觀察。所幸該名男子警覺性高,及時檢查,避免了不可逆轉的地步,不過如果再早一點接受檢查或許就不必裝支架了。

他提醒大家,如果上述問題出現以下3種情況,就務必盡早求醫,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 症狀頻繁發生或加劇:如果過往沒有出現某個症狀,現在卻出現,或症狀變得較嚴重,應盡早求醫。
  • 伴隨其他症狀:伴隨出現一種以上的症狀,例如頭痛伴隨著耳鳴,或頭暈伴隨著體重減輕等,應盡早求醫。
  • 觀察時間過長:實際上除了體重減輕可以觀察6個月,其他都不宜觀察過久,多數一般疾病症狀約2周就會好轉,但是如果時間過長就建議盡早求醫。

拆解4個坊間迷思

針對有些老年人或會如同上述案例事主一樣,以為身體的毛病只是「年紀大,機器壞」的關係而拒絕求醫,或有些人認為看醫生會增加壓力反而才是致病原因等,盧泰潤為大家拆解4個坊間迷思:

  • 迷思1-看了醫生問題反而更嚴重:盧泰潤直言此為結果論,利用結果來檢視所發生的事情,其實常見是因為該問題已發展到「能被當事人觀察到,且需檢查的地步」,而當事人選擇視而不見。所以自然在檢查後,問題會變得稍微加劇,必須在治療下才得以控制;反觀,如果健康問題已經自行觀察到,卻選擇不就醫,後續恐怕會變得更加嚴重。
  • 迷思2-看醫生增加心理壓力導致疾病容易惡化:盧泰潤坦言,雖然心理壓力確實會影響身體健康,但相較疾病而言影響幅度小。他以癌症為例,沒有就醫導致發展至第4期,對健康的威脅絕對遠超過心理的影響,更不用說慢性疾病可能帶來急性危險,如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盡早求醫就能夠越早發現癌症(或疾病),從而避免發展至影響生命危險的地步。
  • 迷思3-親友推薦「有效藥物」:盧泰潤表示,如果是從合法且正常的途徑所購買的藥物或保健產品都可以嘗試,不過前提仍是必須確定來源是出自於醫生、藥劑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或各大藥房等合法途徑;若非如此就應避免,以免因為使用偏方而加重身體負擔,導致病情惡化。即便安全無虞,也未必適合每個人、每種疾病、每種疾病的類型。留意坊間推薦藥物僅能作為輔助,仍建議患者先求醫,與醫生商討坊間藥物是否適合使用。
  • 迷思4-透過飲食保養及健康作息能夠治病:盧泰潤表示良好生活確實有助改善身體狀況,但是身體出現慢性疾病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單靠飲食保養及健康作息並不能夠幫助痊癒,不盡快接受治療只會越變嚴重,甚至導致出現急性疾病。因此若未出現症狀、疾病,是可以健康生活維持;但若已出現,就需先檢查,並以健康生活輔助。

內容獲「今健康」授權刊登。

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U TV》專區!

↓↓試玩、試食、試用影片任您睇↓↓

立即體驗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精選健康知識,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

https://fb.com/HealthyLifeExpress/

撰文:郭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