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濕疹患者皮膚變薄元兇 皮膚科醫生教路 非類固醇藥物控制病情

發佈時間: 2022/03/31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人人都將防疫裝備升級再升級:雙口罩、N95,還有各種各樣的刺激性消毒用品,一般人都覺得辛苦,對於濕疹患者更絕對是一大挑戰。要減少濕疹復發,不能單靠類固醇藥物,今次就由皮膚科專科醫生針對濕疹提供一系列日常護膚及治療建議。

濕疹影響生活質素

濕疹屬於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問題,因為對某些物質或環境變化較敏感,身體很容易便發出痕癢和發炎的訊號。雖然香港大部分濕疹患者屬於輕度或中度患者,不過復發期間也會讓人忍不住抓癢,導致皮膚損傷、細菌感染、水泡或流膿等症狀,影響睡眠和集中力,降低生活質素。

{{hket:inline-image name="668D7418-299E-40D9-AB6E-9EE3A62AD7ED_resize.jpeg"}}{{/hket:inline-image}}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不建議長時間或頻繁地使用高強度類固醇藥膏,結果只會愈用愈多。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解釋,濕疹屬於慢性疾病,會因為不同原因反覆發作,例如疫情下長時間配戴口罩、臉部長時間與不同物料接觸、磨擦,加上各種消毒產品對皮膚的刺激,都有可能誘發和加劇濕疹病情。

類固醇致皮膚變薄 傷口較難癒合

要壓下病情,很多濕疹患者都會在患處塗抹含類固醇的藥膏,因為類固醇有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作用,而且功效快,有時一至兩天便見效。不過坊間一般對類固醇有較大戒心,擔心其副作用太大,「其實類固醇藥物並不如大家想像的恐怖。」陳醫生說,但需要用之有道,「例如類固醇有機會令皮膚變薄、血管較易浮現,應盡量避免應用在臉部、眼部等皮膚較薄或較敏感的位置。」

另外,醫生亦不建議長時間或頻繁地使用高強度類固醇藥膏,「長期使用會使類固醇的效果慢慢下降,為了控制病情,往往便愈用愈多。」再加上類固醇透過降低免疫反應達到消炎效果,所以不建議塗在傷口上,不然會令傷口較難癒合,更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1048480198_resize.jpg"}}{{/hket:inline-image}}

對於皮膚較敏感或濕疹位於臉部的患者,可選擇不含類固醇的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 (TCI)軟膏。

非類固醇藥膏更適合慢性疾病治療

對於皮膚較敏感或濕疹位於臉部的患者,陳醫生建議大家可選擇不含類固醇的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 (TCI)軟膏。雖然功效不及類固醇藥物快,但一般都可在三至四天內控制病情,而且副作用相對較少,「我們有時也會先以類固醇藥物減輕病情,再以非類固醇藥物跟進和完成整個療程」。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1512576140_resize.jpg"}}{{/hket:inline-image}}

輕度至中度患者,可以放心以非類固醇的藥膏作「主動治療」。

「像疫情下不得不佩戴口罩,患處難以真正休息,我們也可以放心以非類固醇的藥膏作『主動治療』。」陳醫生解釋,相比病發後才進行治療,患者可以一星期一至兩次在經常復發的位置主動用藥,能有效減少復發機會。

不過,以上例子都屬於輕度至中度患者,如濕疹面積較大的重度患者,便需要用上藥丸等口服藥物,又或以針劑控制病情,建議用藥前先徵詢專業醫生意見。

皮膚保健從日常生活做起

要減少濕疹復發,保持皮膚的良好狀態十分重要。陳醫生建議在使用潤膚產品同時,也要注意當中成份,「應該選擇一些溫和、低刺激性、較少香料和色素,且不含高致敏防腐劑的護理產品。」冬天忍不住要沖一個熱水涼,但原來洗澡水太熱也有機會誘發濕疹。他又建議平日亦宜穿一些柔軟的棉質衣服,流汗時就應盡快抹乾,都可減少皮膚的過敏反應。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464641388_resize.jpg"}}{{/hket:inline-image}}

陳醫生指出不同患者有不同致敏源,戒海鮮不是對每人都有效。

戒口方面,陳醫生指出不同患者有不同致敏源,如坊間很多人說要戒海鮮,其實不是對每人都有效。而且不是每個濕疹個案都和食物有關,有時只是過份擔心,「例如吃豬肉後濕疹復發,便決定戒豬肉,但明明已經吃了豬肉幾十年都沒有事。」他建議大家可冷靜分析自己的情況,必要時也可做過敏測試,更準確掌握病情。

資料由陳湧醫生提供

PP-ELI-HKG-0018 MAR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