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再工業化|人工智能選布料 醫療方案成真 港大科學園建實驗室推科研新工業

發佈時間: 2021/11/16

由政府創新科技署於科學園成立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旨在推動香港發展成為環球科研合作中心,目前已成立了28間世界級大學和科研機構與本地大學合作的研發實驗室。港大工程學院亦在科學園建立了兩間實驗室,分別推動在製衣行業應用人工智能(AI)、以及將實驗室內的醫療方案轉化為實物儀器,除滿足市場需求,亦冀推動本港科研發展。

由港大太古工程講座教授兼微系統技術講座教授田之楠牽頭成立的「創新製衣技術研發中心」,希望能透過發展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推動及強化製衣業的生產自動化,以應對多項行業正面對的挑戰,「製衣業長期講量產同樣的產品,但在疫情爆發後,多了人上網買衫、以及按個人喜好訂制服飾,傳統的生產方式便出現困難。」加上人手短缺、難以吸引新血入行和環保等問題,均促使行業藉科技轉型。

助製衣業減廢增成本效益

中心在港大和日本東北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下,將循強化生產力、放寬個人化、提高成本效益和減少廢棄物的目標,於2D及3D縫紉、布料處理和人機協作3方面發展科技,並正推動14個項目,當中較重要的是要讓AI學習如何處理布料。中心首席營運官吳海鵬指,現時用於工業的機械人一般只能處理硬質材料,透過網格分析等技術,將可令電腦捕捉到各種活動,並從實物計算出如何處理真布料。

  • {{hket:inline-image name="15501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royn11159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royn11159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royn111590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royn1115900.jpg"}}{{/hket:inline-image}}

田之楠更認為,政府提出「再工業化」的概念不是只是將製造業「帶回香港」,而是為它們賦予更高的價值,像美國矽谷在數十年前也是工業生產為主,但當地現在的形態可謂是「新工業」。

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岑浩璋的團隊,則與美國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合作,為其「先進生物醫學儀器中心」建立一流的醫療儀器實驗室,並會與不同學科合作,將可應用的醫療方案轉化為實物,冀望能為大眾提供價格相宜的疾病篩查測試、更準確的伴隨式診斷、嶄新的策略治療方法及更先進的醫療配件,目前正進行20個科研項目。

「微流控」科技有助偵測病毒

他指實驗室其中一個目標是希望研發出新一代「微流控」科技,透過製造出如血管或淋巴般微小的管道來控制體內的流體方向,並以「液滴」作為收集人體內樣本的容器,即可憑更少的樣本更快、更準確地驗出指定的分子,「比如說一個燒杯內想驗的東西、如顏料分子的濃度很小,用現有技術去量度水的顏色一定是透明,但如果將它變成很多細容量,就能由完全量度不到變成數得到。」預料這方式可用作偵測不同種類的病毒。

過半受訪企業有意在港投產或擴展 設廠缺空間為最大挑戰,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歐文瀚

責任編輯:戴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