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基因檢查 衝擊波技術 助診斷與治療阿茲海默症

發佈時間: 2021/11/12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至今也無法根治,只能依靠藥物延緩病情,正因如此,醫學界希望能在初期病發階段識別這種認知障礙症,爭取時間避免惡化。隨著醫學科技迅速發展,如今透過基因檢測及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夠及早洞悉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而顱內脈衝刺激療法(TPS)則可延緩這一腦退化疾病,減慢病情惡化。

基因檢查 洞悉早期腦退化
老人科專科陳飛醫生指出,阿茲海默症是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腦功能衰退,典型病徵包括短期記性轉差,判斷及理解能力下降,漸漸影響到自理能力。他引述數據指,本港約1成65歲以上人士患上這種腦退化疾病,及早診斷及治療,有助延緩病情持續惡化。他建議患者家人,假如發現老人家行為改變,可先進行「認知能力自我篩查問卷」(見表)作初步評估,防範於未然。

因著醫學科技日漸成熟,近年在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上亦取得重要突破。陳醫生指出,研究發現人體有超過600個基因與這種腦退化疾病有關,例如大約30%患者帶有「ApoE4」(一種載脂蛋白E)基因,另「APP」、「PSEN1」及「PSEN2」等基因則被認為是家族遺傳性阿茲海默症的致病因子︰「不久將來,希望透過血液檢查各種基因,加上計算個人行為及環境因素,便能評估出患上該症的風險。」

衝擊波促進腦神經元生長
除了基因檢測,人工智能發展也逐漸應用在診斷阿茲海默症上。陳醫生稱,如今的3D腦部磁力共振能收集到腦部萎縮的數據,再與大數據資料庫作比對,比較腦部各部位的萎縮程度,是否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數據吻合。他期望,這些嶄新的醫學科技能日漸普及,務求在最初期洞察病變作出預防。

針對阿茲海默症治療,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亦有新的非藥物療法,如歐盟EMA最新通過的「顱內脈衝刺激療法」(TPS)經證實能有助促進腦血管及腦神經元生長,延緩病情惡化。陳醫生介紹說,患者治療時患者需要在頭上塗上超聲波凝膠,並戴上智能感應定位的眼鏡進行6,000個脈衝治療,整個過程大約30分鐘,2週內接受6次治療,其後每4至6週進行一次跟進治療。有外國研究顯示,患者接受僅兩週的顱內脈衝刺激療法治療後,「CERAD神經心理測驗總分」顯著增加,尤其是記憶和語言處理的認知能力。患者的「貝克抑鬱症指數」(Beck's depression index) 亦同時獲得改善。

最後陳醫生提醒大家,診斷及治療阿茲海默症有不同方法,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與其家人應與醫生討論,按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okchanfeiphoto.jpg"}}{{/hket:inline-image}}

▲老人科專科陳飛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