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膀胱癌折騰患者 難治/復發增治療希望

發佈時間: 2021/08/11

膀胱癌是不少長者的噩夢,一旦患病,通常會出現尿頻、去不清、小便赤痛等不適感,備受折騰。不過,早期膀胱癌病徵尤其不明顯,患者可能只會每隔幾日甚至幾周出現小便出血,錯過治療時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表示,現時,切除膀胱不再是唯一選擇;而未能進行手術或治療後復發的患者,亦可單獨或配合多種治療,如化療、免疫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等,延長存活期。

膀胱癌腫瘤可出現不同位置,包括膀胱、尿道、輸尿管、腎臟尿道上皮黏膜等。邱醫生表示,早期腫瘤細小,小便可完全無痛、顏色無變化,若輸尿管被腫瘤阻塞可能出現疼痛或腎臟腫脹。當發展至晚期,小便出血變得頻密,呈鮮紅色,可令腎功能變差、盆腔淋巴壓著神經而疼痛、在大腿摸到淋巴,「更令人折騰的是小便不適,患者經常想去小便,卻又去不清,小便時感赤痛。」

切除膀胱以外的希望

切除膀胱、終身掛著尿袋是不少患者的噩耗,但邱醫生指出,這個不是唯一治療方法。較早期和入侵性不深的膀胱癌,可以膀胱鏡簡單切除腫瘤;即使較嚴重,亦可在膀胱內注入化療藥物或卡介苗免疫療法;入侵性較深的腫瘤則需局部或全部切除膀胱。
部分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因身體情況未能進行手術,或治療後復發,仍有多種治療方法,包括化療、免疫治療,及新的標靶藥物治療。邱醫生說,化療可配合手術或電療,以縮少腫瘤,亦有可能不用切除整個膀胱;化療亦可用以對付「切不清」、風險高或淋巴擴散的腫瘤。

患者年紀大 化療外的新選擇

膀胱癌患者多數年紀較大,確診年齡的中位數約70歲,邱醫生說,化療可能影響腎功能,副作用亦較大,未必適合年紀較大和抵抗力較低的患者。近幾年多了免疫治療的選擇,但若有免疫系統毛病又未能好好控制,如紅斑狼倉和風濕性關節炎等,使用免疫治療的風險會較高,亦可能帶來肺炎、肝炎、腸炎等於免疫系統相關的副作用。

醫學界繼續尋找致癌基因,近年發現部分患者出現FGFR2或FGFR3等的基因突變,會驅使腫瘤生長。故此,最新亦可採用針對不同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抗癌。邱醫生舉例指,FGFR陽性的患者在化療失效後,使用標靶藥後的反應率約為四成,無惡化存活期約5.5個月,整體存活期達13.8個月。

邱振中醫生提醒,膀胱癌的治療有不同方法,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商討,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徵及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0811SPNAPRPPLccyau03.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