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以為,抑鬱症只會使人情緒低落,失眠或是對事物失去興趣,原來這種情緒病也會令人激動不安、躁動煩燥。有患者就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下,因工作壓力而誘發情緒病,更以自殘宣洩情緒。然而,坊間容易將這些徵狀與躁鬱症混淆,導致治療未能對症下藥。精神科專科李允丰醫生提醒患者,一旦持續情緒不穩就應尋求協助,透過專業診斷準確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應對抑鬱病情。
任職餐廳經理的李先生(化名)今年五十多歲,自從去年疫情爆發,餐廳經營開始出現困難。作為經理,他承受著龐大壓力,更被僱主要求擔當「劊子手」,指令下屬放無薪假或離職。性格比較內斂的他並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有默默承受及忍耐,可惜疫情持續,連他也要停薪保職,在經濟拮据情況下,他漸漸出現一些情緒病徵。
躁動性抑鬱 抑鬱症常見表徵
留在家中的日子愈長,李先生的情況就愈差,經常感到憤怒、煩燥及鬱悶,對人破口大罵及亂丟東西發洩。他的妻子起初對其行為大惑不解,只以為他是短暫失業所致,直至他用硬物傷害自己發洩情緒而受傷,才明白到他或是受情緒病影響。最終,家人帶他前往求診,結果證實他是源於生活壓力誘發抑鬱症狀,而躁動憤怒的行為,亦是抑鬱症所致。
部份抑鬱症患者較常出現憤怒及煩燥的情緒,與我們認識的「躁鬱症」有點相似,但並不盡然。精神科專科李允丰醫生指出,這種情況是抑鬱症中的一種臨床診斷,名為「躁動性抑鬱」(Agitated Depression),病徵與治療也與躁鬱症截然不同,必須作出準確診斷︰「躁動性抑鬱患者容易感到煩燥及脾氣失控;躁鬱症則時而抑鬱,時而亢奮,感覺有無窮的精力一樣,如果把兩者混淆,有可能導致延誤治療。」
持續性治療 穩定情緒需耐性
李醫生表示,臨床診斷問症必須先排除患者的病徵並非來自「躁鬱症」,才能對症下藥。治療「躁動性抑鬱」,基本上與抑鬱症治療一樣,醫生會因應患者實際情況,處方適合的抗抑鬱藥物;如果患者的情緒較為反覆,會在治療初期處方鎮靜劑。他補充,抗抑鬱藥物需要若干時間才能起效,故此必須對治療抱有耐性,家人亦要給予鼓勵及關懷,加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不過,部份患者及家人或擔心,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容易造成依賴及出現副作用,例如作嘔作悶及胃部不適等情況,寧願停藥也不肯接受治療。李醫生認為,治療成效與副作用往往因人而異,但最重要是先把情緒低落的情況穩定下來,否則日後病情就會更見棘手。再者,抗抑鬱藥物是不會令人產生依賴,目的就是要根治病情,有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長期病患一樣。
李醫生提醒患者,抑鬱症的治療有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多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okWhatsApImage2160.JPG"}}{{/hket:inline-image}}
▲精神科專科李允丰醫生
-
飛輪海近況︱43歲「飛輪海」成員最新生圖曝光 五官進化似橡膠假人網民認不出:蛇精男2.0! |
|
-
脂肪肝|醫生點評9種飲品看似健康卻傷肝 睡前飲1種奶增患糖尿病風險 |
|
-
飲食攻略·二十四節氣立夏|暑濕困脾恐誘便秘心煩 中醫拆解5大養生食材+祛濕湯水 |
|
-
Sick問識答|港少婦3度流產 靠試管嬰終成功誕雙胞胎 拆解人工受孕2大迷思 |
|
-
吳文忻抗癌|吳文忻白血球指數未達標再次停化療 早晚祈禱積極輔助治療 |
|
-
食用安全︱44歲女子用「依膚美」面霜3年水銀中毒患蛋白尿 衞生署呼籲:不要使用 |
|
-
保單逆按自製長糧 | 充裕退休儲備 + 保障家人GET!(附個案說明) |
|
-
-
-
胸悶、頭脹、手腳麻痺?黃祥興不靠藥物 1個月拆走血管炸彈 重拾醒神健康 |
|
-
私密處痕癢、灼痛、異味來襲 Grace教路:每日1粒解決「私密」問題 |
|
-
-
唔止面黃 生痘痘 長期攰都可能肝損傷 黃祥興逆轉肝機能 慶幸及早護肝 |
|
-
您也可能喜歡...
-
飛輪海近況︱43歲「飛輪海」成員最新生圖曝光 五官進化似橡膠假人網民認不出:蛇精男2.0!
|
-
脂肪肝|醫生點評9種飲品看似健康卻傷肝 睡前飲1種奶增患糖尿病風險
|
-
飲食攻略·二十四節氣立夏|暑濕困脾恐誘便秘心煩 中醫拆解5大養生食材+祛濕湯水
|
-
Sick問識答|港少婦3度流產 靠試管嬰終成功誕雙胞胎 拆解人工受孕2大迷思
|
-
吳文忻抗癌|吳文忻白血球指數未達標再次停化療 早晚祈禱積極輔助治療
|
-
食用安全︱44歲女子用「依膚美」面霜3年水銀中毒患蛋白尿 衞生署呼籲:不要使用
|
-
逆齡關鍵|最新研究揭3大逆齡關鍵 每日只要15分鐘即抗老 專家:每周吃2次這種魚最好!
|
-
肥媽入院|71歲肥媽驚爆入院要停工面容憔悴現況曝光 曾患大腸癌子宮肌瘤 切除整個子宮保命
|
躁動/煩躁或源於抑鬱 勿與躁鬱症混淆 避免治療被延誤 - 晴報 - 健康 -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 D210723
躁動/煩躁或源於抑鬱 勿與躁鬱症混淆 避免治療被延誤 - 晴報 - 健康 -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我們經常以為,抑鬱症只會使人情緒低落,失眠或是對事物失去興趣,原來這種情緒病也會令人激動不安、躁動煩燥。有患者就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下,因工作壓力而誘發情緒病,更以自殘宣洩情緒。然而,坊間容易將這些徵狀
https%3A%2F%2Fskypost.hk%2Farticle%2F3010021%2F%E8%BA%81%E5%8B%95%2F%E7%85%A9%E8%BA%81%E6%88%96%E6%BA%90%E6%96%BC%E6%8A%91%E9%AC%B1%20%E5%8B%BF%E8%88%87%E8%BA%81%E9%AC%B1%E7%97%87%E6%B7%B7%E6%B7%86%20%E9%81%BF%E5%85%8D%E6%B2%BB%E7%99%82%E8%A2%AB%E5%BB%B6%E8%AA%A4
https://skypost.hk/article/3010021/躁動-煩躁或源於抑鬱-勿與躁鬱症混淆-避免治療被延誤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3010000/3010021/0723SPNAPRPPL_1024.jpg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3010000/3010021/
健康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503
3010021
514
514003014
健康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精神科專科
治療 抑鬱症 情緒 患者 情況 醫生 病情 壓力 藥物 躁動性 副作用 躁鬱症 病徵 先生 方案 耐性 經理 家人 風險 處方 情緒病 身體 成效 行為 疫情 狀況 目的 高血壓 僱主 劊子手
2021-07-23
躁動-煩躁或源於抑鬱-勿與躁鬱症混淆-避免治療被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