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箍牙不覆診問題叢生AI助督促患者

發佈時間: 2021/07/05

不少人為了牙齒靚靚而箍牙,但不是一時三刻即可見效,期間若患者可因忽略口腔衛生、沒戴好牙箍或懶於覆診,引發口腔健康問題,可令箍牙時間一拖再拖。牙齒矯正科專科徐詠琦醫生表示,臨床上有使用傳統鋼箍的患者咬甩配件而沒有通知醫生,白白浪費了修復配件的時間;隱形牙箍患者更可能佩戴不當而不自知,令牙齒反向移動。今時今日,AI科技發展迅速,可協助牙醫更密切和有效率地監察矯齒過程,有望縮短箍牙時間。

徐詠琦醫生指出,無論是傳統或隱形牙箍,一般患者每隔4至6周覆診一次,「每次調整牙箍後,牙齒一邊的骨頭會被身體吸收,而另一邊的骨頭會增生,令牙齒的位置改變。根據研究顯示,其復原時間需約4星期。醫生確保牙齒按計劃移動後,才進入下一階段的治療。」

刷牙、配件脫落、牙箍貼合靠患者自律
等待覆診期間,患者有機會出現不同問題。第一是口腔衛生,傳統牙箍患者刷牙時容易忽略牙箍中間位置;活動式隱形牙箍亦容易忽略牙肉邊位置;部分患者牙齒較擠迫,容易忽略重疊位置。徐醫生表示:「初期會牙肉腫和流牙血,若不盡早處理,可演變成中度甚至嚴重牙周病,要暫時停止箍牙,否則牙齒移動會令牙骨收縮得更快,做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第二是不正確使用牙箍。「傳統牙箍依賴鐵線向牙托施力,繼而帶動牙齒移動,若患者經常咬爛或咬甩牙托,又不主動告知醫生,變相浪費時間。」徐醫生續指,隱形牙箍更講求貼合度,即使是微小的差距也可影響牙齒移動,「患者未經專業訓練,未必留意到輕微偏差,若此時按原定計劃自行換箍,不斷累積錯誤至下次覆診,輕則令進度滯後,嚴重可令牙齒移動方向改變,需由較早階段重頭來過。」

醫生作診斷 AI助監察
隨著科技進步,現時有不少方法協助醫生督促和提點患者,例如通訊軟件,甚至AI人工智能。徐醫生指出,現今的AI科技已經可偵測到90多個口腔問題,包括口腔衛生、牙齒移動、配件掉落等,患者只要每周拍照一次,電腦便可進行分析,「例如小朋友出現疑難,家長未必懂得轉達,AI偵測可通知醫生,讓醫生遙距提供臨時解決辦法,暫時舒緩問題或提早覆診」;醫生在覆診前知悉問題並做好準備,患者可節省等待時間。

更重要的是, AI偵測比患者的眼睛精準,輔助醫生更準確地了解箍牙情況,及早發現問題,於下次複診時調整療程,可預防問題變得嚴重才處理,令整體治療更為順利。不過,徐醫生强調,箍牙除了表面問題,亦涉及一些人性化的選擇,如矯正器的力度等,「AI工具無法代替醫生跟進病人箍牙進度及制定箍牙療程,因此病人不能使用AI工具嘗試『DIY』箍牙,醫生的診斷和制定治療計劃仍十分重要」。

徐醫生表示,監察矯齒有多種不同方法,「有患者口腔衛生管理特別差,醫生可能會要求他每周覆診一次;或每次只發放一定數量的隱形牙箍,患者需覆診才獲發新一批牙箍。」而不同方法各有優劣,患者有疑問應諮詢自己的牙醫,並按自身需要、病情及承擔能力,選擇最適合的方法。

{{hket:inline-image name="DrVickyTsuiFinal.jpg"}}{{/hket:inline-image}}

▲牙齒矯正科專科徐詠琦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