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三角纖維軟骨撕裂】開門扭毛巾手腕劇痛無力 揭軟骨撕裂延醫恐致關節炎

發佈時間: 2020/11/08

不要輕視身體傳來的警號。台灣一名47歲男子早前發生車禍致右手受傷,簡單動作如開門、扭毛巾等均能令手腕劇痛無力,經檢查後發現為三角纖維軟骨(即手腕內側位置)撕裂,接受手術和物理治療後已大幅改善。有骨科醫生表示,X光檢查較難發現韌帶或軟骨受損,加上部分患者受傷時無明顯痛楚,至手腕持續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才求診,或令治療延遲。

綜合台媒報道,台中一名熱愛健身的47歲男子,早前騎電單車期間不慎發生車禍,跌倒時右手撐地,回家後無法再做掌上壓,連開門、扭毛巾等簡單動作都會引起手腕劇痛無力,服藥後情況仍未見好轉。

男子其後接受磁力共振掃描檢查,醫生發現其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他接受腕關節鏡微創手術,術後症狀已大幅改善。經過一連串物理治療,預計他半年後可重拾健身運動。

【預防關節退化】40歲後關節軟骨組織易磨損,Mona老師直播分享預防關節退化心得,詳情即睇:【下一頁

X光難發現恐延遲治療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診醫生賴禹呈表示,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由韌帶和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褥支撐著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但因X光影像無法顯示韌帶和軟骨結構,必須透過磁力共振掃描才能發現受損,或令診症和治療延遲。

賴醫生指,根據臨床經驗,約2成急症患者因車禍、運動創傷、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但部分人在事發時沒有明顯痛楚,至手腕持續疼痛2周以上,並出現痠脹、無力、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使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始往醫院求診。

他表示,以往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均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將關節囊和韌帶分離,再處理關節內患處,手術傷口長約8至10厘米,易增加感染和關節沾黏的機會,並延長韌帶癒合時間;現經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可精準定位4至5個僅0.2厘米的傷口,將內窺鏡和機械臂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大幅減少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

把握黃金3個月治療期

賴醫生提醒,患者術後需穿戴護具固定傷口4至6周,並配合物理治療,可大幅縮短癒合時間。若民眾感覺手腕近尾指處疼痛時應盡快求醫,以免錯過黃金3個月治療期,引致腕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預防痛症】關節炎發作關節腫脹疼痛,營養師推介4類食物紓緩關節不適,詳情即睇:【下一頁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蘇麗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