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抑鬱症源於大腦運作失衡 調整傳遞物質 重回正面情緒」

發佈時間: 2020/10/05

抑鬱症經常被人標籤為精神失常,然而各位讀者有沒有想過,它其實是一種腦部疾病,更甚至於是精神疾病呢?原來,抑鬱症是源於大腦的傳導物質缺損及出現紊亂,使腦部運作變得不平衡,從而令人產生負面情緒及各種生理病徵。有醫生呼籲患者切勿諱疾忌醫,只要透過藥物調整血清素等傳導物質及接受心理治療,負面情緒也能一掃而空,重現笑顏。

▲抑鬱症除了令人情緒不穩,也會導致生理病徵如失眠、胃口轉差及體重下降。

社會大眾普遍視抑鬱症為單純的情緒病,往往忽略它衍生的負面影響。老人科專科葉衛民醫生表示,本港每100人便有3名抑鬱症患者,它更是最常引致傷殘的疾病,尤甚於中風及心臟病,近三成自殺個案更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病徵,部份患者會有自毀傾向,不止對生活失去希望,連身體也飽受徵狀困擾。

標籤效應 使人諱疾忌醫

我們以為抑鬱症只會令人情緒不穩,不過葉醫生指出,此症也會導致生理病徵如失眠、胃口轉差及體重下降,或對患者的影響更為深遠︰「大部份患者會遇到失眠問題,凌晨三、四點睡醒而無法再睡,只能望天打卦,胡思亂想,加劇情緒困擾。」他認為,假如這些病徵持續兩星期以上,便應及早求診,避免病情惡化。

然而,坊間對抑鬱症總有一個負面印象,認定患者「精神有問題」,導致不少人諱疾忌醫。葉醫生指出,與其說是「精神病」,抑鬱症應被視為一種「腦部疾病」︰「抑鬱症的成因主要是大腦的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及腎上腺素的傳遞缺乏或紊亂,當這些物質不足夠,就會影響腦部整個架構,使人情緒及身體機能變差。」

補充血清素 減輕負面情緒

故此,應對抑鬱症不只是情緒上的治療,而應同時透過藥物調整這些傳導物質,讓腦部運作回復平衡。過去不少傳統藥物被人詬病副作用多,甚至使人精神呆滯,葉醫生稱,如今新一代藥物「血清素補充劑」的副作用輕微,並且有效填補有關傳導物質的缺損,減輕患者病徵,病人的接受程度更大。

不過,部份患者在服藥後,病情未有明顯改善,因而會選擇停藥或放棄治療,葉醫生解釋,相關藥物需要人體吸收及新陳代謝,藥力大概2至3星期起效,因此在這段期間,醫生必須與患者緊密溝通,例如告知療程長段及藥物特性,讓他們掌握對療程的期望,避免自行突然停藥。他補充,患者亦可接受「腦磁激療法」在短期內減輕徵狀,相輔相成,加強治療效果。

葉衛民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葉衛民醫生指出,抑鬱症應被視為一種「腦部疾病」,透過藥物調整血清素等傳導物質及接受心理治療,有助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