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致心臟猝死的個案時有發生,當中大部分個案更由冠心病引起。一向以來,通波仔手術都用以治療心肌梗塞,透過打通堵塞血管恢復血流,減少心臟猝死的風險,可惜不少患者以為做了通波仔手術後便一了百了。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臟科陳日新醫生直言,冠狀動脈一旦被堵塞,血液便無法供應心臟,通波仔手術雖可解除眼前血管堵塞的危機,但病發後心肌已經受損,影響了泵血功能同時令心跳紊亂,增加心室纖顫引致心臟猝死的風險,故建議曾進行通波仔或危重冠心病患者,考慮植入心臟除顫器,時刻監察心跳情況同時適時除顫,以減低死亡風險。
有如「心臟看更」 病發時瞬間救命
心臟猝死雖來得突然,但絕非防不勝防,陳日新醫生指出,對於患上冠心病、經歷過幾乎猝死而倖存,甚至曾進行通波仔手術的患者而言,都因心肌受損影響了心臟泵血功能,致令左心室的輸出功率下降,增加出現心跳紊亂和心室纖顫的機會;而心臟除顫器正好像「心臟看更」一樣,一旦植入後,便可以24小時監察患者的心律,當出現心室纖顫時,儀器便會立即輸出電流電擊心臟,令心律回復正常。「事實上,左心室的輸出功率低於30%的心臟病人,因心室纖顫致猝死的機會約有7.5%之多,幸而有外國研究發現,患者植入心臟除顫器後,因心室纖顫導致猝死的機會降低多於3成,故建議左心室的輸出功率低於30%的患者植入心臟除顫器,防患於未然。」
▲心臟除顫器好像「心臟看更」一樣,植入後能24小時監察心跳情況,一出現心室纖顫即時除顫,減低死亡風險。
植入手術風險低 手術後回復正常生活
陳日新醫生不諱言,安裝心臟除顫器成效雖然大,但不少患者對植入手術存有疑慮,亦害怕術後感染。事實上,隨著植入技術及心臟除顫器的發展愈趨進步,手術切口大大縮小同時,亦減低了感染風險。
「現時,病人只需接受局部麻醉,於鎖骨皮下開一個2至3寸的小切口放置主機,再透過外科手術找出鎖骨的靜脈血管,直接將心臟除顫器的電線沿靜脈系統接駁至心臟,免除傳統開胸手術的風險,手術成功率高達99%。而且在微創手術下,病人傷口非常細小,令手術造成流血、發炎、感染、氣胸等風險低於1%,非常安全。而病人在完成植入手術後1星期,待傷口復原便可重回正常生活,就算運動也只需與醫生作溝通協調,避免進行過度劇烈或撞擊的運動便可。」
▲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臟科 陳日新醫生
統籌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http://www.sadshk.org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