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疫遲入院 急性冠心病 死亡率倍增

發佈時間: 2020/08/11

怕疫遲入院 急性冠心病 死亡率倍增

心臟病患者可在首次病發時即死亡,但有研究顯示,疫情下不少人不敢出入醫院,加劇急性冠心病患者首次病發後拖延治療情況,入院人數減,惟死亡率增約1倍。有醫生籲患者當一出現症狀,就應馬上求診。

長期壓力大、無運動、有三高兼吸煙等因素,致心臟病趨年輕化,不少人30至40歲便患病。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表示,冠心病主要分慢性和急性,前者運動時會出現穩定性心絞痛、呼吸短促等,稍作休息可回復正常;但後者出現不穩定心絞痛,甚或反射到上肢或頭部,並會冒冷汗、氣促等。

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林醫生表示,一旦急性冠心病發作,約五分一患者會心臟猝死;而若未能及時治理,約15%會於1年內復發;慢性病者亦不能「拖」,「因7成或以上患者血管一般已堵塞7成或以上,加上血管斑塊可隨時破裂致血栓變成急性病發,猶如『計時炸彈』。」

不過,一項本港研究發現,醫管局啟動「緊急應變級別」措施後,急性冠心病患者入急症室求診人數減少,當中較嚴重的ST段上升心肌梗塞型患者,首次出現症狀後,拖延3小時或以上、甚至超過24小時才接觸醫護的情況卻增加,另有33%患者錯過黃金治療時間;而院內死亡率更由5.9%升至12.5%,升幅約1倍。

林醫生稱,意大利在疫情爆發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入院人數較去年同期跌48.4%;死亡率則由4.1%升至13.7%,死亡風險高2.3倍;現時本港入院人數雖減,但料並非少了人發病,而是不少病人不敢入院,更相信「有病人因延誤治療而在家過世。」

他續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因應疫情於2月起推「暖心行動」,以貼近公院價錢,為有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公院患者進行手術;截至7月6日中心處理了133宗個案,當中22%患者屬急性冠心病,78%屬穩定性心絞痛,有達32%患者2條血管栓塞,41%有3條血管栓塞,需以「通波仔」處理,更有嚴重個案要放置7個支架。

不建議用遙距診症

今年79歲張先生於農曆新年前到公院檢查,發現一條血管已塞75%,院方指不算太緊急,排期同年9月見醫生,家人恐他入院會染疫,故嘗試找私院,最後參加了「暖心行動」,發現心臟功能已跌70%。在中心完成手術後,張先生稱「行2公里都無問題,仲可拎10磅嘢」,回復7至8成的日常生活。

最近不少醫療機構推出遙距應診,林醫生稱醫生除問診亦需進行心電圖、抽血或超聲波等檢查,故不建議心臟病患者以此求診,「急性冠心病患者一出現症狀,更應馬上求診。」

記者︰胡靜嫻

編輯:林子豐

美術:陳超雄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