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新冠肺炎】港大研究指室內空氣流通不足 帶菌者播毒風險高

發佈時間: 2020/07/15

本港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多個群組爆發皆於室內設施有關,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其團隊研究1至3月個案後,發現室內空氣流通不好、通風不足,不足每人每秒3公升的通風量,屬病毒在室內傳播的關鍵因素。惟李玉國籲公眾勿恐慌,因需有病毒帶菌者在人多密集、氣流差的室內環境,才會促使氣流傳播。他建議,現時避免前往通風不足的室內地方,而室內環境亦應保持開窗,及可安裝二氧化碳感測器助了解通風量。

身兼香港衞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科學委員會成員的李玉國,與國內疾控中心及大學合作,就1至3月發生的3個新冠肺炎爆發個案,進行流行病學和環境參數研究。研究發現,通風量強弱令感染風險有別。

{{hket:inline-image name="2.jpg"}}{{/hket:inline-image}}

廣州餐館爆發事件中,病源患者與距離最遠被感染患者最長相隔4.6米,但因被同一組空調風流動形成的氣泡「罩着」,導致9人被感染。(港大提供)

冷氣通風量低於標準 粵3家庭中招

今年初1月24日廣州餐館爆發集體感染,3個互不相關、午餐前中後均無密切接觸的家庭A、B和C在同一餐館用餐後有人確診。3個家庭的餐桌毗鄰並靠近外窗,團隊相信是源頭患者的其中一名家庭A成員,令同坐中間餐桌A家庭的4人、左邊桌B家庭的3人、右邊桌C家庭的2人後來確診,病源患者(A1)與距離最遠被感染患者相隔4.6米。

李指出,根據國際通風標準例的規定,餐館每人每秒最低的通風量須達5升,但研究結果顯示,該廣州餐館的通風量僅為每人每秒1升,而感染者的座位分布,也與病源患者呼出載有病毒的氣溶膠的濃度分布一致。測量和模擬結果亦發現,3個家庭的餐桌因毗鄰,被同一組空調風流動形成的氣泡「罩着」,導致多人被感染。而餐館內其餘15個餐桌上的68位顧客以及餐館服務人員,或因在另外的空調風流動組別,沒有被感染。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李玉國指,廣州餐館爆發事件中,餐館內其餘15個餐桌上的68位顧客以及餐館服務人員,或因在另外的空調風流動組別,並不在「出事」的氣泡内,沒有被感染。(港大提供)

另一年初湖南巴士爆發事件中,一名感染新冠肺炎的年輕人由長沙回鄉時,先後乘坐2輛巴士,共感染9名乘客。坐得最遠的患者與病源青年相距長達9.5米,為長途大巴乘客。團隊發現大型巴士的平均通風量(每人每秒1.7升)較第二輛小型巴士的(每人每秒3.2升)低,令該程巴士的感染率相對較高,前者有7人感染。

李解釋,儘管被感染者與病源患者之間的距離超過2米,期間亦幾乎沒有近距離接觸過,但若室內低於每人每秒3升的通風量,流通量屬嚴重不足,幾乎跟0米接觸無分別,有機會導致新冠肺炎及流感等病毒的遠距離空氣傳播。他推測,每人每秒8至10公升的通風量可能足以將遠距離空氣傳播的感染風險降至較低。

{{hket:inline-image name="3.jpg"}}{{/hket:inline-image}}

室內環境氣流專家李玉國表示,儘管被感染者與病源患者之間的距離超過2米,但若室內低於每人每秒3升的通風量,流通量屬嚴重不足,有機會導致新冠肺炎及流感等病毒的遠距離空氣傳播。(港大提供)

遠處聞到他人氣味 或顯示通風不足

李指,根據2006年本港一個研究,本港有250萬個室內環境,十分難去量度每一個環境,建議市民避免到通風不足的地方,亦可在房間內可以安裝二氧化碳感測器,顯示二氧化碳濃度,若濃度超過1,000ppm,可能表明房間通風不足。他指出,市民如日常生活中,能在遠處聞到別人的氣味,這可能表示空間内的通風不足,屬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他又提醒餐館、公共交通、酒吧、健身房等場所都需要保持足夠通風。

對於政府限制全民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戴口罩的措施今生效,李十分歡迎,他指出根據湖南巴士個案中,在巴士上有配戴口罩的乘客沒有被感染,相信口罩能過濾大部分病毒。

{{hket:inline-image name="4.jpg"}}{{/hket:inline-image}}

專家建議:

 

  • 室內須保持足夠通風,應開窗
  • 若遠處聞到別人氣味,或代表空間內通風不足
  • 室內可安裝二氧化碳感測器,顯示二氧化碳濃度,若濃度超過1,000ppm,可能表明房間通風不足

記者:陳欣彤
責任編輯:方雅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