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醫黑色素瘤 存活期倍增

發佈時間: 2019/05/30

免疫治療醫黑色素瘤 存活期倍增

黑色素瘤為皮膚癌的一種,華人患者因病發部位較隱蔽遲發現,同時化療效果較差,在治療上會較為棘手。近年醫學界開始轉用免疫治療,新一代藥物更可延長患者存活期超過1倍,同時減少副作用。有專科醫生提醒,黑色素瘤生長快易擴散,市民如有懷疑應及早求醫。

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6年黑色素瘤皮膚癌有84宗新症,同年有47宗死亡個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龍浩鋒表示,黑色素瘤可分為表淺性、結節性和肢端性,前兩類較常見於白種人患者的身軀和手腳,肢端性黑色素瘤則多出現於足底、手掌或甲床等部位;以往有研究發現,8成華人黑色素瘤患者均屬於肢端性。

難發現生長快 化療不理想

龍形容,黑色素瘤屬較為「惡」的癌症,初期可以手術切除,但因部位隱蔽,容易忽視或誤認為痣,因而較難發現,而且生長速度快,往往確診時已擴散至附近淋巴核,甚或入侵鄰近器官,例如肺部、肝臟甚至腦部。晚期黑色素瘤以往多依賴化療,但療效不理想,控制率只約10%,存活期只有10至12個月,同時具有相當副作用。

近年醫學界開始轉用免疫治療,至於效果方面,去年有研究追蹤834名第3或第4期黑色素瘤患者,安排他們分別接受新舊免疫治療2年,並追蹤之後2年的情況。結果發現,患者接受新一代免疫治療後存活期中位數為32.7個月,較舊藥15.9個月延長超過1倍;與此同時,在5個副作用級別中,大部分副作用包括甲狀腺問題或肺炎等只有1至2級,只有較輕微症狀。

非人人適用 有懷疑即求醫

龍浩鋒稱,一名70歲男士患有肢端性黑色素瘤,該瘤1年半前出現於其右足足底,當時已做手術切除,但9個月後復發,大腿淋巴核脹大至2厘米,肺部亦出現陰影已進入晚期,接受免疫治療後一度脹大至3厘米、其後縮小,現時維持在1.4厘米。雖然免疫治療現已確立作第一綫治療,惟並非人人適用,如患者同時患有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症等,在接受免疫治療方面欠缺安全性研究,故不建議使用。

現時醫學界尚未能確定黑色素瘤的成因,龍浩鋒表示,現時研究指出表淺性黑色素瘤與太陽照射有關,肢端性則未有相關研究,呼籲市民外出時應做足防曬措施,如發現懷疑黑色素瘤應及早求醫,醫生或會切片檢查作判斷。

記者:李明佑

編輯:梁偉澄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