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錯很痛

發佈時間: 2019/03/19

猜錯很痛

照顧至親走人生最後一公里的每分每刻,都能改寫照顧者的餘生。這段路上,至親被嗎啡、胃喉及電療化療帶來的治療效果,溶蝕了表達和自理能力,照顧者只能依賴從前共同生活時得來的默契,猜測當下那個動作、眼神或嘆息,代表是時候補嗎啡、更換尿布、幫忙關燈、打開電視或向你懺悔?

任照顧者體力、記憶、機智有多強,總不可能一猜即中,可是每一次的落空,對照顧者的失望就愈多,照顧者對自己的責備亦愈深。於是照顧者會研發些工具來減低猜錯的機率。例如,在記事簿上,每頁以「看圖識字」般列舉生活細節,由你、我、他,乃至覆診、醫生報告、留院與否,一應俱全。

每當對方有所示意,照顧者就會憑默契,翻開某一頁給對方確認其用意。可惜,一次又一次猜錯。

至親也許體諒,也許灰心,閉目養神,放棄了事。剩下照顧者呆坐床邊,反覆自問︰「怎麼我這麼笨?是否過去沒用心跟他一起過?是否從不了解他?他在生氣?可會原諒我嗎?」這種自問自責,每四小時,嗎啡藥力快要散退,至親被痛醒時,輪回上演。

隨着至親走到最後一百米時,一天沒分鐘是睜開眼,照顧者連猜的機會也沒有,只好每小時都檢查一下脈搏,量一下胃液酸鹼值,打開尿布看一看;然後,守在床邊,聽着氧氣泵馬達的心跳聲,握着至親的手,等,終點到。之後幾年,至親當日那個眼神「到底是想要甚麼?」一直盤旋在照顧者心頭,直到某天,照顧者甩繩30分鐘後,正要呷一口清水時,對着鏡子,靈光一閃︰「一直沒有幫他濕潤口腔。」

(本欄逢周二刊登)

撰文: 王喜 土生香港人、演員、編劇、導演、創作總監、旅行社及製作公司老闆。
欄名: 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