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後不適 未必過敏 或患食物不耐症

發佈時間: 2018/11/13

進食後不適 未必過敏 或患食物不耐症

大都市生活節奏急促,都市人精神上難免會敏感;然而進食特定食物後感不適,就未必一定關乎食物過敏。有皮膚科專科醫生指,進食後產生不良反應,或源於「食物不耐症」;若要分辨兩者亦不難,因食物敏感來得急,半小時至1小時內已口腫面腫,嚴重可致命。食物不耐則與免疫系統無關,一般是大量進食後1至2日才有不適,毋須過慮。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皮膚科專科醫生盧景勳表示,食物過敏源於某種食物蛋白引起免疫系統反應,出現口腫、眼腫、面腫,或肚屙、嘔吐等急性反應,一般在進食後半小時至1小時出現。但食物中的化學物質,如組織胺亦可能刺激免疫細胞,導致皮膚血管充血腫脹,形成風疹;患者亦可能有腸胃不適,及屙嘔情況。「因組織胺引致的不良反應,並非免疫系統引起,一般在大量進食,身體未及時分解才出事,多數患者在進食後一兩日才不舒服。」

「食物不耐」遲發作 大量吃才出事

要分辨是否有食物敏感,還可從「食物製法」入手。盧醫生指,「如部分人在吃鮮菠蘿後感不適,但吃罐頭菠蘿或菠蘿乾卻無事,那更大機會是患食物不耐症,而非食物過敏。因精製過程中,食物內的化學物質如酵素會自行分解,變相『吃不新鮮的就不出事』。」相反若患食物敏感,無論是新鮮抑或乾製食物,因致敏蛋白仍然存在,進食後仍會有過敏反應。

治療方法方面,盧醫生指食物不耐症患者,僅需「食少啲」即可不藥而癒。「最常見引致食物不耐多是發酵酒、香腸及火腿等食物,患者平日都不會有特別反應,只在狂吃後才不適,只要適可而止便無問題。」但若治療食物敏感,則複雜得多。

盧醫生指,外國曾有病例,患者與女友接吻時,因女友曾吃花生,令患者嚴重過敏死亡。去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剛核准新的脫敏療法,嚴重花生過敏者可在醫生監察下使用含微量花生成分的皮膚貼料,令身體慢慢適應花生,達至不再過敏。

嚴重過敏可致命 「超微量進食」治療

他補充,現時脫敏療法多採取超微量方式進食,例如一顆雞蛋每次僅吃十六分一,令患者逐步適應。「但通過進食適應,可控性及病人依從性不如用皮膚貼料。」

至於港人最常見過敏的食物種類,則以牛奶、花生、雞蛋、海鮮及小麥為主;小部分人亦對水果敏感。「一般人在幼年時已發病,但牛奶及蛋類過敏,有機會隨時間適應,長大後再無過敏反應;但海鮮、花生類則較難產生適應性。」

記者︰脫芷晴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