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友邦今年業績大翻身?

發佈時間: 2023/03/15

友邦今年業績大翻身?

姊妹們,過去幾日,投資市場最熱門的話題,自然離不開美國連續有3間銀行倒閉的消息。聽到這些消息,又令我想到,銀行與保險公司經營模式的「優劣」。

我其實不想用「優劣」這個有價值判斷的詞語,但最終仍是用了,因為銀行經營的風險,確實比保險公司高很多,而這個卻是小投資者一向忽略的,所以我想突出這一點。

保險公司業務風險較銀行低

銀行的核心業務是貸款,即是先借錢出去,然後等客人還錢,萬一有任何一宗貸款出事,即是債仔無法還錢,損失可以很大,甚至全部貸款泡湯(total loss);但保險公司卻是先收客人保費,然後有索償時才賠出去,如果計數準確,生意又夠大,賠償的金額還可以降至最低。由此可知,兩者的風險根本不可以同日而語。

當然,這次較矚目的美國矽谷銀行倒閉,主要不是債仔賴債,而是美國大幅加息所致。由於矽谷銀行的主要客戶是初創的科技公司,美國大幅加息,令到科技股股價急挫,估值大幅縮水,令初創公司難以用高價上市集資,退而求其次,他們惟有向銀行提款,奈何銀行持有的債券也因為加息而下跌。

當大量客戶都要提款,就會造成骨牌效應,最終導致擠提。截稿時所知,美國政府基本上只會保障存戶的存款,而不會承擔股東或投資者的損失。我認為這是合理和慣常的做法,目前惟有希望這些措施能夠安撫市場情緒,挽回存戶的信心,不再出現擠提情況,今次的危機仍是可控的。

另一邊廂,話得說回頭,銀行跟保險公司也有部分營運模式是相同的。銀行收了客戶的存款,扣除監管機構要求的保留金額後(以便客戶隨時提取),一部分會拿去做生意,即是借錢出去賺息差,但餘額也會拿去投資,以賺取收入。

保險公司方面,收了客戶的保費之後,同樣扣除監管機構要求保留的金額後(以便保戶退保或提出索償),同樣會拿去投資,以賺取收入。

去年由於環球投資市場都因為美國大幅加息而調整,友邦(01299)在投資方面就錄得60.88億美元的帳面虧損。由於此金額要mark to market,即按此計入去年的損益帳,便令到友邦去年的稅後純利大跌96%,至只有2.8億美元。

正如我所說,這些投資尚未沽出,如果今年價格回升,帳面上便可以有大量收益。這些投資損益不會對友邦的營運有很大影響,除非她真的有些投資是total loss,否則不會影響友邦的財務情況。

稅後營運溢利料增長逾3成

投資者關心的,是友邦的核心業務,尤其是每年新生意的增長。據友邦管理層透露,自從內地跟香港通關之後,內地人已經重新來港買保險,這個勢頭似有愈來愈勁的趨勢。

保守估計,過去3年,友邦大約損失了5成內地人來港買保險的生意(疫情中段,友邦透過澳門取回部分內地人來港買保單的生意)。只要今年友邦香港的新業務價值能夠重回2019年的水平(內地人來港買保單的生意是歸入友邦香港,內地人如果經內地渠道購買友邦中國的保險,則歸入友邦中國的生意),即由去年的7.87億美元,回升至2019年的16.21億美元,今年友邦的營運溢利必定會大幅上升,再配合內地市場的增長動力,我們確實可以預期,友邦今年的稅後營運溢利可以增長3成或以上。

另外,近期友邦也成立了一個高資產淨值客戶的服務中心,以資產承傳為重點,估計也可以增大每張保單的保費額,即所謂的Jumbo Case,如是的話,又可以大幅增加友邦的盈利水平。

總結一句,如果友邦股價因為外圍消息拖累而下跌,其實是不錯的買入機會,加上公司仍有回購計劃,對股價會有支持。姊妹們,大家可以趁每次調整收集友邦呢!(訂正:上期文章附表二金額單位應為百萬美元,而非億美元,謹此致歉)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