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五穀為養」作主食 幫助陽氣存起來

發佈時間: 2022/01/26

「五穀為養」作主食 幫助陽氣存起來

過年大家比較關心飲飲食食,昨天從西方營養學談到花膠的蛋白質組成,今天分享中醫有關食物吸收的一些見解。現代營養學告訴我們,食物中有些蛋白質胺基酸、維他命、礦物質之類,讓我們知道某種食物有否營養、有多少營養。然而無論食物營養成分多麽合理,進入到肚裏轉化不成身體需要的東西都是「白吃白喝」。昨天說到蛋、奶、肉含有優質蛋白等,適宜均勻進食吸收身體所需營養。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這些食物有營養,但我們對營養的認知僅限於化學成分嗎?補充營養,就能解決總是精神不振的問題嗎?

有一種看法,在中藥藥理方面,中藥研究同樣多在於化學成分,從物理特性角度研究的較少。古代中醫對中藥的認識,從氣、味開始,「氣」可以理解為能量,「味」就是有形化學成分如胺基酸。植物是有生命力的,尤其種子生命力相當強,部分中醫相信這種生命力也是一種氣。古人說「氣秉受於天」,靠時間積累,聚天地靈氣,就像野山人參吸收森林之氣愈久,參的補氣價值愈高。有中醫指食物也一樣,生長周期愈長氣愈足,對人愈有益。

人「氣足不思食」,反過來「氣不足」就要「思食」。現代社會中多靠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我們吃這些食物,吃得再多再飽,也只得到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而沒有得到「氣」。一般人常說,養生要多吃有營養的蛋、奶、肉,中醫術有另一種見解。《黃帝內經》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真正養人的,不是蛋、奶、肉又或者蔬果,而是五穀,也就是主食,我們日常應該用來作為主要糧食,而不是肉、蛋。

「養」得不好 精神不振

人體每天消耗的能量主要來自澱粉類食物,即可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類食物,它會產生熱量能量,亦使血糖上升,澱粉類食物包括穀類。人體只需付出較小代價,就可以把澱粉類食物轉化成可利用的能量。至於蛋、奶、肉,人體需要付出較多努力,經過多道程序,才能將它們轉變成人體可利用的能量。尤其是脾胃弱的人,吃了這些食物,耗費能量把它們代謝完,還可能達不到理想效果,每天都吃雞蛋、喝牛奶,但身體依虛弱。原因可能就是主食不足,身體能量不夠,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即使已均勻吸收食物營養,但人依然總覺精神不振、疲倦,身體沒勁。也許缺少的,是看不見的能量,「養」自己「養」得不夠好,就像手機一樣,沒電了,缺少能量。

中國人傳統相信,人體能量主要來源是主食,食用主食能得到可利用的能量,所以古人講五穀為養,民間的五穀包括大米、小米、黃米、麥、豆類。據中大中醫學院教學部主任姜元安教授的文章指出,五穀所含之五味,與天地間木火土金水,五氣相通,入於人體中,可以分別補養肝心脾肺腎五臟,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五穀入體後,會產生滋養生命、維護健康的「營氣」與「衞氣」,以及具有促進並維持「營衞氣」正常運行的「宗氣」。「營氣」與「衞氣」分別行於經脈內外,構成了人身「經脈之氣」,而在中醫學中,「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重要性不言而喻。

現代人精神不振,會去吃多些有營養的東西,甚至服用補充品。中醫的看法是,若熱衷養生,與其研究各種各樣營養保健品,不如慳番,更多關注自己飯餐,尤其一日三餐,其中是否有進食不同的穀類食物,作為主食。在五穀為養基礎上,再適當進食肉類及蔬果,「為助」、「為益」、「為充」,反而可更好補益所需之陽氣、能量。

中醫認為,疲勞不是缺了甚麽營養,而是能量不夠,就像手機用不了因為不夠電、沒充電,而不是零件出問題,換新零件、更强大的零件都無用,必須要充電,像人把陽氣補起來、把能量補起來。

中醫說脾胃運化之後產生出來的,就是氣血,現代人濕氣重,是因為吃下去的食物運化不了,脾胃屬土,「土不運化則生濕」,運化不了氣血,陽氣利用不起來,人就濕氣重、疲累。

現代人疲累,缺乏的不是營養成分,而是氣、能量,而這個能量可以來自於大自然以時間積累下來的氣,五穀就藏有這些氣。五穀為養,幫助陽氣存起來、轉起來,人的陽氣充足後,有了動力就不疲累,感覺自己健康了,便更能開開心心過得有活力。故養人,就要吃五穀主食,「養妻活兒」也讓他們吃主食,當然要適量,各位今天主食為主了嗎?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