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去中心化示威浪潮

發佈時間: 2020/01/03

全球去中心化示威浪潮

2019是動盪的一年。除了香港爆發全球矚目的「反修例運動」外,世界各地都有爆發大規模抗爭,例如在法國,有源於反對油價飈升的黃背心運動;在印尼亦有抗議新刑事法而走上街頭的大學生等等。不論在民主還是威權國家,人民對政權的怒火都一一被激發。

2011年《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是「示威者」(The Protester)。事隔八年,示威者再次成為全球焦點。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鄭煒指出,過去七、八年,當左翼的一套抗爭運動失效時,人們便會嘗試選出一些民粹主義的領袖,看能否改變社會資源分配,令民怨減低,但大部分地方似乎不見得有效。當民怨無法解決,有些比較創新的抗爭手法出現時,積聚已久的民怨很易就會爆發。

2019世界各地的示威,跟2011年的示威浪潮一樣,都不以組織為中心。鄭煒認為2011年那一波社會運動,其實領袖仍然存在,如埃及就有穆斯林兄弟會。現今全球很多領袖,下降成為協調者(coordinator);而這一波運動「去中心化」程度特別強,他們以「野貓式」佔領,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強化「無大台」的情況,使運動變得更有韌性;加上社交媒體能快速作動員和宣傳,因此如果要它停下來,就必須截斷網絡,例如效法伊朗的做法。

各地示威者都有一定程度向香港借鏡和學習︰印尼學生分析並仿效香港示威者應付催淚彈;加泰羅尼亞組織「民主海嘯」網上動員,號召群眾像香港般堵塞機場等。香港位於所謂威權社會和自由社會的前綫,這種反抗權力和現行體制的目標,跟很多地方相似,提供了一種抗爭可能的想像。很多運動背後要的就是道德感召的層面,而香港就正正提供了這個啟發(inspiration)。

這波「無大台」運動,號召群眾的能力很強,但當落實及處理訴求時,或會令運動中本來建立的團結分崩離析。比較成功的如厄瓜多爾,雖然他們經過緊急狀態令,最後仍可與政府達成一定的協議。總結來說,今年的示威者一方面有具象的要求,另一方面亦存在對體制的極度不信任,所以很難在舊有體制中與他們達成協議(deal),在拖拉的過程中亦可能令雙方愈走愈遠。(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蔡君穎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