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米合時談食蝦

發佈時間: 2018/03/09

赤米合時談食蝦

漁農產品的造真是很準確的,星期一朋友說買了赤米蝦,當然自動投案。回來上網想查一下赤米的資料,竟發現去年三月十日,本欄也是談赤米,巧合如此。

說起吃蝦,蘇州人最引以為傲,他們認為太湖的蝦堪稱一絕,端午前後吃「炒三蝦」最當時。炒三蝦者,用蝦子蝦腦炒蝦仁也。淡水蝦,肉質嫩但味道濃郁不及海蝦,所以烹調淡水蝦的廚師都要加「師父」--味精。

為《隨園食單》作補證的清末食家(也是飲家)夏曾傳,就是在蘇州居住時寫作該書。

《隨園食單》介紹了幾味蝦的菜式:蝦圓(香港習慣稱丸,但圓是古稱,東莞人冬天喜吃「鴨尾魚圓」)、蝦餅、醉蝦、炒蝦。夏曾傳補入了蝦米、蝦皮和蝦乾。

夏曾傳是浙江錢塘人,他卻認為海蝦勝過浙江之蝦,他引外舅的話說:「粵東尋常之蝦,亦較江浙為美。」

香港從前有很好的蝦,據五十年代初陳榮的《入廚三十年》,大澳出產的「洞蝦」為大蝦之冠,造期在十二月中至三月,這種蝦背部多膏,肉質爽脆鮮甜,更勝「青背龍」。陳榮形容說洞蝦晚上雙眼如電筒般發光,可惜筆者未吃過。

現在連「青背龍」也罕見了。陳榮說這種蝦產自南頭、後海,造期和洞蝦相同,也多膏,但爽滑不及洞蝦。小時候,乾煎蝦碌都以「青背龍」為貴。

有趣的是,人人寫的「青背龍」其實是寫了別字,前輩唯靈先生引身為漁民的作家「漁客」的作品,正寫應該是「青背籠」,水上人稱米為籠,大蝦蝦膥如米粒狀故也稱籠。

除了上述,陳榮還介紹了白蝦、黃枝蝦、大肉蝦、牙蝦、大花蝦、斗門蝦、竹蝦。這些都是大蝦,在那時代中小蝦不值一提。現在我們吃的赤米、基圍蝦,從前只用來拆蝦仁或者養鴨,五、六十年前,香港海產之盛,超乎今日想像。

論蝦肉鮮美,香港的海蝦又不及歐洲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蝦,紅蝦、白蝦味道鮮甜,而我們平常用淡水焯蝦,更令蝦味流失。要想白焯蝦好食,應用鹹水,每公升水加3.5克左右的海鹽,而且不要焯得太熟,蝦便會更甜美。認真來說,蝦肉全白色便已過熟。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