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思考文學的意義是甚麼?滋潤讀者生命之外,不少優秀作品還肩負治療社會問題和改變世界的使命,汪曾祺的短篇作品《受戒》便是楷模。
汪曾祺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沈從文的得意弟子,《受戒》是他的晚年著作,1980年發表於《北京文學》第十期。《受戒》某種意義上是先鋒小說,不在於寫作手法,而是敢於擺脫時代枷鎖的態度。由於當時中國經歷完十年文革,大部分知識分子對如何在小說裏呈現內心感受仍猶有餘悸,故汪曾祺在此際發表《受戒》引起不少討論。
《受戒》中,找不到所謂工農兵文學的氣息,它甚至擺脫了政治糾纏,讓讀者突然跳進小和尚明子和少女小英子的感情中。連《棋王‧樹王‧孩子王》的作者鍾阿城也感驚訝,他曾說中國小說以世俗之眼而非以規條口號看世界始於汪曾祺的《受戒》。作者在經歷苦難後,以充滿包容和溫情的筆觸,並帶着文革後的寂寞寫下真正的小說。
小說開端先介紹,主人公明海出家已四年,他在家叫小明子。然後交代故事背景是個叫庵趙莊的地方,在這裏和尚是一種職業,跟織蓆、彈棉花等沒分別,可吃現成飯和賺錢。小明子與當和尚的舅舅見面後便進荸薺庵,踏上和尚之路。
作者顛覆讀者對宗教的聯想,荸薺庵的三個大和尚都充滿世俗氣息,明子的舅舅為大師父,法號仁山,平日管理帳目,不但有唸經的帳,還有租佃和放債的數。他收弟子有三個條件,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但據小說的形容他自己「一點也不具備」。明子二師父仁海未還俗便已娶妻,其妻每年夏秋之間會來住數月。三師父仁渡不但會打牌和唸經耍雜,還會唱帶點色慾的山歌,深得姑娘歡心。
用清新樸素筆觸刻劃小人物
小說結構不太嚴密,不時打岔像跟朋友談話,當中提到平日與和尚打麻將的人「一個收鴨毛,一個打兔子兼偷雞」,還補上一句「都是正經人」,這種顛覆和尚刻板印象的字句,不但清新樸素,更不時惹人發笑,可謂《受戒》的一大特色。
在交代荸薺庵裏和尚的特色之際,另一條故事綫也在發展。早在明子進入荸薺庵前,他在船上與小英子偶遇,小英子的家在荸薺庵旁,故明子不時往小英子家裏跑,二人漸生情愫。明子當了和尚後,必須接受受戒的儀式,在頭頂上燒12點戒疤。許多人認為汪曾祺對民間風俗描寫得非常細緻,《受戒》也不例外。明子需赴善因寺受戒,二人分隔數天,正是覺悟情愫的契機。離開之日,小英子划船接明子,過程中小英子聽見明子將來或可當沙彌尾甚至方丈,立即出言阻止。最後她問︰「我當你老婆,要不要?」並敦促明子誠實回答。
此後作者描寫二人飛快划船到蘆花蕩去,並以一種讓世俗煩囂遠去,感受天地自然的感覺作結,不少人認為這段收結的畫面非常優美。
汪曾祺的按語「寫43年前的一個夢」,43年間中國經歷的政治動盪,再回望人性,需要多少勇氣和溫情的眼光去理解小人物心裏的追尋?這個積壓43年的夢,為甚麼可以令那麼多人念念不忘,甚或認為它開展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新一頁,自有其原因。
(本欄逢周五刊登)
編輯:林燕玲
美術:鄧建威
撰文:
李秋婷、黃念欣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細讀優秀文學作品。
欄名: 遇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