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華貿易進退兩難

發佈時間: 2018/02/01

特朗普對華貿易進退兩難

美國總統特朗普首份國情咨文,點名指中國及俄羅斯是對手,呼籲國會增加軍方預算,又指美國已擺脫簽訂的不公平貿易協議,經濟投降年代已完結,今後貿易關係是互惠互利。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指,中美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合作是中美唯一正確選擇,希望美方可以摒棄冷戰思維及零和博弈的過時觀念,和中方互相尊重、管控分歧。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孫成昊認為,特朗普首次使用對手來形容中俄,較早前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使用的「競爭者」更負面,認為特朗普的表態意味着他對華的態度已基本成形,核心就是「競爭」,預料美國在對華貿易方面可能採取更強硬措施;在北韓核問題、台灣及南海等問題上,美國可能繼續對中國製造麻煩,中國需要為未來中美之間的摩擦早作準備。

特朗普上星期在啟程前往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前,簽署行政命令,對進口的太陽能板及洗衣機徵收最多三成及五成的關稅,並考慮對鋼鐵和鋁材徵收關稅的可能性,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出口國,外界認為可能是特朗普計劃與中國展開的貿易戰試水溫。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認為,特朗普的美中貿易政策,進退兩難,一方面要對國民做政治騷,但作為商人出身,特朗普會考慮實際利益,合作勝過衝突,大方向仍是吸引中國企業巨額投資美國。

亦有分析指出,中美在眾多國際問題上都極需要相互依賴,兩國一旦爆發貿易戰,中國除了可以向在華設廠的美國企業進行報復外,亦可能放寬對北韓的制裁,對美國及盟友造成衝擊,特朗普要衡量「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後果。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商業電台新聞部 商業電台《國際風雲》,逢周三新聞專輯內播出,深入分析國際及兩岸大事來龍去脈。
欄名: 國際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