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仙 獻身粵劇70載

發佈時間: 2017/05/31

白雪仙 獻身粵劇70載

為了紀念一代粵劇編劇大師唐滌生先生百歲冥壽,任白慈善基金於今年七月,上演由陳寶珠、梅雪詩合演任白戲寶《蝶影紅梨記》。為粵劇藝術獻身70多年的白雪仙(仙姐),笑着分享對這藝術不離不棄的秘密︰「沒甚麼原因,『愛』就可以!我愛粵劇的一切,好劇本、好拍檔,就是這樣。」

《蝶影紅梨記》是唐滌生先生當年為任劍輝和白雪仙創立的仙鳳鳴劇團創作的戲寶之一,在1957年公演後,被拍成電影,內容是關於趙汝州和謝素秋之間峰迴路轉的愛情故事。

花旦的天份與修養

仙姐於12歲拜粵劇名伶「萬能泰斗」薛覺先為師,但其實她的父親「小生王」白駒榮反對她入戲行,仙姐笑言她對粵劇藝術的鍾情是與生俱來的。「我偷懶怕讀書,或者是天賦予我,小時候已很鍾意演戲。媽咪帶我偷偷去看妹姐(上海妹)的演出,我最記得她演《王昭君》彈琵琶,回到家裏,我拿着大葵扇學她演。當時隔壁有間叫『匯文堂』的書店,我很喜歡看那些哀怨小說,例如《玉梨魂》、《春風回夢記》等,或者因為這樣,我喜歡演那些怨婦,或是可憐女人的角色。」

16歲的仙姐已經有機會成為正印花旦,但一年後,她認為自己未夠成熟,寧願退回做二幫花旦。「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最初說學人做正印,但真的到自己做正印,覺得自己不足。你最緊要知,知就要改。我一點都不介意做回二幫,最緊要是向別人學習,看多些好戲的人做戲,學多些、吸收多些,令自己更有益處,不要徒負虛名。」說到演出粵劇最需要具備的要素,仙姐表示︰「條件太多,我相信天份很重要,後天修為是兩、三成,先天給你的有八、九成。自己曉得哪一樣好,然後跟着好的學習,不好的地方就要改。」

演出與觀賞互為學習

仙姐早於60年前親自演繹過《蝶影紅梨記》,當時,因為一句對白的用字跟劇中時代有所出入,在演出後,一位愛護她的影迷留下字條作提醒。對於表演者的修養,仙姐有這樣的體會︰「想做一個好演員,應該要讀很多書。看看自己有沒有福氣,看那些做好戲的人,去學習他們。將自己認為好的,吸收了、消化了、融會了,希望有自己獨創的一家。我不敢說自己是甚麼派別,只是希望做好,希望吸收別人的好處,去掉自己的短處,這是自己的心願。若果要做演員,當然希望做得好,那就盡自己力量去做吧!」

對於觀眾,仙姐認為劇團有着一份使命。「觀眾需要我們帶領着,仙鳳鳴劇團最初演《牡丹亭驚夢》,觀眾不太接受,他們說太高深,你教我讀書嗎?但是,我和唐哥研究過,一定要行這條路。我們由《牡丹亭驚夢》一直堅持做下去,真的很幸運,觀眾慢慢了解和接受,這是我和唐哥、一班兄弟姊妹最開心的事。」粵劇這一門藝術,演出的跟觀賞的同樣可以從中不斷學習,互有裨益。

劇本七度修稿

2014年重演《再世紅梅記》,在劇本上曾作出考究和修改。這次《蝶影紅梨記》是否也有類似考量?擔任藝術總監的仙姐說︰「是的,是考究過,覺得怎樣說才合邏輯,我們就改。任何戲不是一演出來就完美,肯定有瑕疵,都是一路演、一路改。大家花了一個多月慢慢改,修改了七次。」

撰文︰張靛瞳

攝影︰林良明

編輯︰陳禮恒、黃寶恩

設計︰梁政敏

欄名: 人物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