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的2016

發佈時間: 2016/11/23

從國際及政治新聞來看,2016年肯定是歷史性的一年。首先,世界各國在毫無心理準備下,被英國公投脫歐嚇傻了眼。之後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竟跟民調大相徑庭。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後真相「post-truth」一字,使用率更較之前一年上升了2,000倍。

後真相被英國《牛津詞典》列為2016年國際年度詞彙,負責選取該詞彙的委員會表示,後真相一詞最先出現於1992年,意指人們對其建立和提供的事實愈來愈不信任,代表「感情比客觀事實更具影響力」。

過去一年,此詞語在社交媒體盛行,多用來解釋去年希臘經濟救援的公投、今年英國脫歐及美國總統選舉選民多次「非邏輯」性的投票行為。因此,被選為本年度的國際詞彙。

其他熱門入選詞語包括:「Adulting」意指學習成為成人、「Brexiteer」即支持英國脫歐之人、「Chatbot」跟人類聊天的電腦程式,以及「Glass cliff」玻璃懸崖,形容女性或少數群眾挑戰一般人認為不可能之領導地位。

文字好玩之處在於其生命力,它的內容跟生活息息相關,與民眾連在一起,同一個詞語在不同年代,活出不一樣的含義,讓民眾參與創造的過程,留下該時代的情感。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林嘉莉 愛貓、愛健康的藥界CEO
欄名: 人生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