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投票日早上,我的內心仍在糾結,下不了決定。打開Facebook,看到一位朋友對一位候選人的描述後,當下再無懸念。
朋友固然是知名人士,但最重要的是,她是我朋友,我相信她。
Facebook、微博或Youtube等web2.0平台為人類帶來最重要的改變之一,就是激活了「普通人」的影響力。而這些「普通人」,如果懂得適當地利用平台,更可以累積影響力,晉身為「網紅」或KOL(Key Opinion Leader),最終名歸而實至。歷史上大概從沒有一個時期,「普通人」也有機會將無形的影響力轉化為有形的資產。
有一個朋友的工作,是專門替品牌在社交網絡上落廣告。個人Facebook專頁倘有100,000追隨者以上的,很少沒有被他們接觸過。視乎專頁的互動量和與品牌的關聯性,一個帖子可以有數千元的報酬。即使專頁追隨者只得三數千的,如果「粉絲」的質量夠高,又或者與品牌形象高度脗合的,也有可能得到小禮物作回報。
除了這種個人的專頁外,某些平台也隨着KOL的有價有市應運而生。最佳的例子是100毛。據稱品牌在100毛的社交平台上發一個帖子,代價有機會比傳統傳媒的專頁貴一倍,原因最少有兩個:一、100毛擁有足夠多的本地年輕人為「粉絲」,如果品牌的目標客戶是這群人,廣告的效用十分顯著,浪費較少;二、100毛專頁的互動很多,容易在短時間之內製造出熱門話題。
除此之外,100毛深明KOL的營銷,旗下「偽員」盤菜瑩子、東方昇、專家Dickson,甚至「腦細」本尊,皆有鮮明的形象與獨特的追隨者。平台本身的影響力聯乘KOL的號召力,令其效果倍增,價值當然也就更高。
有趣的是,KOL的「知名度」並非愈高愈好。知名度最高的一批KOL(多數是傳統上的名人,如政經名人或電影明星),其「可信度」反而會下降,因為大眾直覺其一言一行皆有價有市,可能是廣告。相反,知名度「剛剛好」的一群,對其追隨者而言,反而有最大的號召力,就像朋友的「背書」令我選定投票對象一樣。
不要小看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一言一行,它的價值可能比你想像中高。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黃雅麗
《創業大時代》作者、香港無綫科技商會執委
欄名: 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