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一年半前,基於香港就業、加薪、上流力、均富、財政盈餘已超出我們對黃金五年(2010至14年)的預期,所以我們將預測延伸至黃金七年(2010至16年),意即這七年間香港將享開埠174年來最多的人才、錢財和機遇,造就結構性增長,足以令香港超越倫敦及紐約,成為全球最成功、最人性化的國際都會。但可惜港人及議會不但未有迎好而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甚至在過去年多迷戀「口號文化」,議會則擁抱「殘港政治」,浪費香港更上層樓的寶貴機會。
HKGolden50沒有既定立場,一切結論只根據客觀分析。面對已成的「惡」勢,我們已於上年看似一片繁榮的第三季「逆市」發出警號,認為今年最少有兩至三季的經濟衰退,而黃金七年的好景亦會在剛開始的第七年「斷纜」。最近,連李嘉誠先生都直認本港經濟是廿年來最差。筆者相信衰退已於第一季出現,而且可能整年揮之不去。
趕客破壞就業 政治化影響民生
這大逆轉亦應驗我們指黃金七年是香港盛衰關鍵的轉捩點,面對黑白二分(Binary Outcome)的結局:若港人出盡全力,香港超倫趕紐指日可待;相反若港人只出七成力,卻絕不會有0.7個紐約或倫敦,不但空手而回,更令香港成為如威尼斯般,成為曾經偉大卻被歷史遺忘的城市。
黃金六年的經濟盛勢乃基於結構性因素,令香港能逆全球衰退之勢茁壯增長;眼前的劣勢同樣基於兩個可以變成結構性死穴的因素,即使全球經濟復甦,香港亦可持續衰退:⑴我們打爛「好客之都」金漆招牌;及⑵凡事政治化,忽略經濟民生,因此眼前衰退實屬咎由自取。今天先談第一點。
香港有370多萬打工仔,扣除政府及公共機構等110萬個「金飯碗」,其餘7成港人很快會愈來愈感到工作不穩,是過去六、七年所未見。而且,佔私人市場就業人數四成的零售、酒店、飲食業勢首當其衝;近日相繼有化粧品店及旅行社全綫結業,恐怕只是序幕。而且不同行業環環緊扣,當經濟轉差,企業自會削減廣告開支,導致連傳媒亦出現結業減薪。而令我極為痛心的是,香港明明獨享全球罕有的青年及低薪職位上流力,亦隨着黃金年代消逝而逆轉;而過去五年,收入最低30%打工仔的實質收入增長,比最高30%的增長快上數倍,此等在歐美日也見不到的均富勢頭,亦會無疾而終,令低下階層生活百上加斤!
眼前衰退亦不能單以港元走強,失去競爭力解釋,而是源於我們打爛了174年得來不易的「好客之都」金漆招牌(Brand Damage)。因為同樣面對幣值向上的澳門,新春期間旅客人數卻按年上升近5%,而訪港旅客人數卻下跌15%至20%。當去年中國出外遊客消費激增53%的時候香港卻彷彿變成疫埠般,出現病態的負增長。若香港繼續事事「本土」,暴力趕客,吸引遊客數十年的「港澳遊」隨惡勢將變成「澳珠橫遊」。
事事上綱上綫 罔顧港經濟議題
香港之所以深得全球信任,是由於香港的安全好客乃年深月久累積下來的長期信譽,外人早已習以為常,從無懸念,欣賞香港。趕客甚至暴動的出現,自會令人懷疑香港的治安秩序;而一旦有所懷疑,對香港品牌的破壞已成,而且牽連甚廣,旅遊業只是鏡子的其中一道裂痕:由旅客選擇度假地點,到跨國企業區域總部選址,以至國際組織的城市排名,香港在各項安全及可靠考慮上都難免失分。早前的滙豐總部選址,以至剛出爐的國際金融中心排名「跌watt」,恐怕都與「懷疑」香港有關。
講到底,所謂的「中港矛盾」以至趕客行動,其實都源於沒有迎好而上,做大個餅為經濟增長助燃(Feed the growth),以至硬件不足。2010至15年的六年間旅客增加100%,但酒店房間只增加24%;零售總額增加73%,但零售面積同期只增加3%!這樣自然衍生商場擠迫及水貨客等問題,但本來有關影響主要集中在幾個「熱點」(hotspots),如北區、沙田、旺角等;加上政府反應過慢,又有議員上綱上綫,導致問題惡化。不過,既然問題根源是容量不足,我們沒理由遷怒於人,不作擴充反而趕客,把一個本來只影響幾個地方的熱點問題,變成打擊全港市民生計的經濟議題。
試想想,若你「一支公」外遊,即使遇上趕客示威甚至暴動都可以「走快幾步」。但若你扶老攜幼,自然會安全第一,選擇比香港更迎賓好客的地方,沒理由「貼錢買難受」。難怪本來廣受家庭歡迎的海洋公園及迪士尼樂園入場人數的跌幅均倍數高於整體旅客跌幅,可見消費力高、留港時間長的家庭旅客銳減;內地旅客則捨港取日,去年遊日國人升至近五百萬人次,致使日本甚至讓中國人免簽證入境。
執着瑣碎爭拗 政策再好也枉然
港人趕客情緒亦源於傳媒聚焦個別旅客行為。但若大家撫心自問,港人放假出遊日韓時,心態都會較「放」,言談笑聲可能較大,趕行程可能走快一點,行為舉止(manners)或多或少會值得商榷,甚至惹本地人側目。其實中國旅客不過是港人外遊的「強化」版,雖然側目指數有時較高;但對於香港,仍是治安而言最安全,而且經濟而言最大貢獻的遊客群。再者,儘管有個別中國旅客舉止不太文明,日韓人民並無「一竹篙打一船人」,仍以專業誠懇的態度服務他們。那麼號稱文明的港人又可否將心比心,同樣善待來賓呢?
事實上,佔中和反中引伸出來的brand damage已連續13個月令香港採購經理指數於收縮區,最新數字45.5還創了七個月低位,顯示經濟仍在轉差。但衰退亦非關外圍因素,例如內地3月的綜合PMI升至51.3,重返經濟擴張區,並創11個月高位。
近日有研究指香港的微笑指數全球排行尾三,筆者認為實在不難理解:打開報章電視,只見我們不斷自製矛盾,社會氛圍關注炒作負面的事;一些在外國根本不會報道的事,在香港卻可炒作成為鋪天蓋地的頭條新聞。
香港向來務實進取,不斷奮鬥進步,積極勇敢迎接挑戰,只做利己利民,幫到自己、家人和社會的事。亦正是這種無限正能量的不懈精神,使香港百多年來,不論任何界別都有大量「粉絲」。很可惜,隨着佔領行動、趕客示威以至旺角暴亂的出現,凡事政治化,令很多本來愛港之士都開始懷疑香港的前途,甚至對我城心灰意冷。
在這個背景之下,不論誰人出任特首,香港都難有正面發展——因為在這個畸形的泛政治化環境,扶貧也好(訂立貧窮綫、推出長生津、幫到70萬人之眾的低收入津貼)、增加房屋供應,調控樓市也罷(供應穩步增加、樓價租金回調),都不能增加政治分數。醫院、醫護短缺(流感高峰)也好、安老院不足(大埔安老院事件)也罷,都不能進佔公共政策的議程(agenda),難以得到媒體和政客的青睞,大家關心的只是反中、反梁,或者所謂的行李過關事件。問題是,即使某些政客贏了這些雞毛蒜皮的爭議,又有誰人得益?幫得了多少家庭?協助了哪一個老弱傷殘?贏了無關痛癢的政治口乖,輸掉香港的黃金時代,值得嗎?
撰文:
林奮強
HKGolden50 香港黃金五十 創辦人
欄名: 盛衰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