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儀
楊美儀

Sulfate潛在危險性

發佈時間: 2016/05/19

界面活性劑是清潔產品的必備成分,也是決定潔膚劑好壞的關鍵,特性是把油和水融合在一起,是親水基,也是親油基,令不溶於水的油污可隨着泡沫而脫離皮膚表面;具有清潔、乳化、分散、滲透、可溶化、殺菌、去靜電等不同作用。

美國製造界面活性劑最有名的Atlas Powder公司,於1949年發明以HLB(Hydrophilic Lipophilic Balance)值去表示其親油和親水基的平衡,可因應HLB值不同而應用於不同產品中。因界面活性劑也可在面霜中擔任乳化劑的角色,但在清潔產品中它永遠是主角。日本人普遍使用石鹼作清潔成分,但自1955年開始,也用界面活性劑取代之。

界面活性劑有很多種類,其中最常被廣泛使用的有Sodium Lauryl Sulfate(簡稱SLS)和Sodium Laureth Sulfate(簡稱SLSE),美國有很多研究發現,Sulfate會過度去脂而令皮膚乾澀、加速皮膚老化的弊病,甚至與濕疹誘發有關。長期使用含SLS及SLSE的產品,會破壞皮膚本身的天然保護屏障,令皮膚乾燥及失去本身的自我保護能力。

Sulfate備受各方爭議,但一直獲生產商廣泛使用,原因好簡單——洗淨力強、容易起泡、價格低廉,符合清潔劑的生產條件。

推動我開拓潔膚劑的其中一個原因,因我也是Sulfate的受害者。多年前被某一品牌的沐浴露香氛迷惑了,使用後感覺親膚性佳,沐浴後肌膚的觸感很細嫩。消費者往往偏向香味的喜惡而決定是否購買,其實氣味與清潔效果完全無關。當我用上年多後,發現皮膚愈來愈乾,尤其是雙腿已乾糙得呈現魚鱗般。美國有規管巿場上的產品,必須把成分列明在產品標籤上,當我在美國超巿看到這沐浴露時,才有機會了解產品的成分。原來此沐浴露是以Sulfate作主要成分。

有研究表示,Sulfate有過度去脂的弊病,甚至洗面時不慎入眼會傷黏膜。幾年前更有研究指出,它在硬水下使用對皮膚傷害更大,這又是否生活在歐美使用硬水的中國人膚質大都較生活在香港(自來水屬軟水)較差的原因呢?明天續。

(本欄逢周四、五刊登)

撰文: 楊美儀 美國認證專業美學家、 HerbalGram創立人、大韓民國忠清北道榮譽大使
欄名: 緣來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