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我唸大學本科時的考試讀本之一,最近打書釘時看到美學大師蔣勳老師的《夢紅樓》,觸發不少回憶,再翻一次原著,對一些人物命運內含的玄機,從佛教哲學角度來看,有了一些新感受,覺得最後的悲劇都是源自我們的癡迷,是我執的因果。
有經濟研究者把《紅樓夢》裏賈氏榮寧二府視為中國家族企業經濟的雛形,更認為王熙鳳是個出色的女行政總裁,她洞悉賈家的財政狀況的衰敗,果斷地開源節流,延長了賈家的繁華局面。不過,這只是一時的假象,賈家最終家道中落,樹倒猢猻散,而王熙鳳並不克己,生活一直維持着奢華水準,書中有很多對她華麗服飾的描述。她極愛弄權,媚上欺下,不擇手段,甚為毒辣,但最後仍逃不過「悲劇人物」的命運,隨着賈家破產之後,還要被夫休棄。
在第五章一首描述她的曲子,是這樣說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如果王熙鳳真是現代CEO,她就是辦公室政治的反面教材,計算太盡,迷失於名利之中,帶來的好可能只是短暫風光,但卻活得很累啊。一朝退下來,會發現自己很少朋友。如果細讀過《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會較易明白為何佛教那麼注重修行,以學會慾望無窮和世事無常之苦,及放下帶來的自在之樂。
書中寫林黛玉來這個世間,只為了以淚水償還前世是仙草時寶玉給她灌水的恩情,所以命運早已注定她是悲劇人物。很多讀者覺得她不食人間煙火,在大觀園裏像個旁觀者,但是黛玉的性格其實也有很人性化的一面,她既有很重的自尊心、很自我,同時也很自卑,所以容易鬧情緒、愛哭,與寶玉和自己過不去,死抱着一個顧影自憐的「我」,從來沒有嘗試過改變自己的「不幸」。如果她能了解因果是會隨「緣」而演變,就會在思想和情緒上靈活些。
再看黛玉的一生經歷,如果她能明白一點點《金剛經》和《心經》所說的「空」和「無我」,也許能活得輕鬆些。禪宗主要的教義裏,無非都是教我們擺脫假有的「我執」,無論是真的對前世有感應,還是放不下今生已不能復還的「好時光」,只能徒添傷感,對現在是無意思的。(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生銀行執行董事,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