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與食安中心檢測市面上常見湯水鈉含量,發覺在125個湯水樣本中,帶酸湯類鈉含量最高。其實,這類檢測報告,公眾教育信息宜簡單、淺易,若迂迴而難明,就失去教育作用。
今次的檢測報告湯水樣本的種類廣泛,但「鈉」這個化學名詞就較技術性,公眾未必能即時領會,而且「高鈉」又代表甚麼?高鈉對健康有甚麼影響?要解釋可能還須費一番唇舌,因此,公眾教育最簡單是直接告知大眾,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有危險性,哪些有危險一、危險二等等,而非用化學名詞,做客觀陳述便作罷,因公眾更需要的是得出科學化結果後的建議,甚至警告。
以今次報告為例,食安中心以「鈉」的標準陳述,會造成市民理解的基本障礙。其實,食鹽中約40%是鈉(sodium),一茶匙(5克)鹽便含有約2,000毫克鈉,也即是成人每天鈉攝取量的上限,「高鈉」就是逼近或超過這攝取上限。不過,鈉的高低其實還要透過味覺才感受到。
嘗得出食物鹹淡,應可知用鹽的多寡,也是鈉的高低。但鹹有時卻不可作鈉量指標,今次三款高鈉的湯水都帶酸味:冬蔭功、羅宋湯、酸辣湯,而鹹的麵豉湯就緊隨其後,若食安中心簡單告訴港人:容易導致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腎病,甚至骨質疏鬆的高鈉湯水,未必只會令人覺得鹹,它們包括以上幾款。更簡化的版本是,以上湯水影響健康。
發表檢測報告之外,食安中心在這基礎上,可進一步加強抽查市面食物的鈉含量,包括檢測得更頻密、食物種類更廣泛,並定期公布高鈉(通常較鹹)的食物。有人或會擔心,這樣做會對食肆構成壓力,因食品被檢測出高鈉並公布,可能就會影響食肆生意,而且要廚師按量減鹽不超標,也難做到,而清淡味道恐怕亦難吸引食客。無論如何,政府定期公布市面上不健康(含鈉)的食品,目的在於警惕食肆: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而已,同時教育公眾,並予市民選擇的權利。推而廣之,鹹(含鈉)可這樣做,甜(含糖)、油膩(高脂)等同樣可這樣做。
雖說香港是自由社會,但公眾健康教育不但是必須,也要淺化、「到位」。這包括要長期而持續的工作,具體而形象化地讓市民知所適從,否則,公共醫療這類的社會成本,還是要由社會共同負擔的。
試想像一下,因外出用膳而喝得冬蔭功湯多而導致腎衰竭送院,其實與抽得煙多而導致心肺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公共醫療負擔的本質一樣,因此,下次公布檢測結果時,不妨用:過量飲用冬蔭功/羅宋/酸辣/麵豉湯,影響健康,這樣告誡市民會更簡單清晰。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