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無分高下

發佈時間: 2016/07/08

課程無分高下

國際預科文憑(IB)試放榜,香港考獲滿分的「狀元」共有18人,整體及格率與平均分都高於亞太區,甚至全球的水平,成績可喜。不過,家長不應只看表面,而應顧及子女的性向和學習興趣,他們的學習效果才會更佳。

今年香港有2,000多名IB考生,及格率高達97%,平均分是35.98分(滿分是45分);對比之下,亞太區及全球的及格率和平均分則遜港,分別是89%、33.16分及79%、30.14分,港生成績無疑較佳。

與中學文憑試放榜一樣,傳媒焦點多在各校「出產」了多少個「狀元」,但滿分「狀元」及考獲40分或以上的同學,在學校的比例通常不高,例如英基學校協會近千人考試,取得優異成績的只有約四分一(25%),而保良局蔡繼有學校70名考生則有五分一(20%),我們應更關注那些「狀元」和「尖子」精英以外的學生,共約800人。此外,聖保羅男女中學及拔萃男書院各幾十名考生都有高逾65%的優異成績,但其餘約35%,共約53人的成績又如何?

當然,以上各校成績無疑是優異,但其他成績稍遜的學生,其升學情況就更值得關注,因為即使取得及格,或平均分稍高於亞太區,甚至全球的考生,都未必能升讀海外心儀的大學。眾所周知,正如以上四間直資學校學生的例子可見,修讀IB的學生在家庭經濟能力雖較有優勢,但並不一定是考取優異成績的必然條件,而其中一個前提是:IB課程內容是否適合學生。

同樣,將於下周三放榜的中學文憑試(DSE),社會同樣宜把焦點放在大部分學生的升學、進修或就業的情況,多於有多少位「狀元」誕生、來自哪間學校等,因為關心下一代,並非因他們是「狀元」或「尖子」,大家才關注。最重要還是那一大群更需關注他們升學及就業出路的中學畢業生。

很多父母對IB課程有一個既定的印象,其實,IB與DSE課程,各有其特色,選擇適合子女性向、學習興趣等,讓子女學習得好、有效果,才最重要。如果家長要子女「摘星」,那麼,沒有等級描述,不設「5*」、「5**」而只有分數的IB,恐怕就會令「摘星家長」失望;同樣,若有家長以為「愉快學習」是不用付出努力的學習歷程,那麼,無論IB或DSE,恐怕都會令這些家長失望。

用IB成績報讀本地大學,與用DSE成績報海外大學的學生,都大有人在,正是條條大路,可通羅馬,家長最重要不單是看經濟能力,還要看自己希望子女學到甚麼和怎樣學得好,而不要被一些錯誤的印象誤導。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