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若善健談】類風濕的痛

發佈時間: 2024/09/13

類風濕關節炎是香港常見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之一,成因可分為先天遺傳(如有家族病史)及後天誘發。後天誘發的因素眾多,較常見是感染(如新冠肺炎)、壓力大、荷爾蒙失調(女性間尤為常見)及藥物(如刺激免疫系統的中草藥)等。早前港隊羽毛球混雙代表謝影雪,就在出戰巴黎奧運前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她痛到連擠牙膏、梳頭等動作也做不到,需靠藥物止痛及控制病情,可見此病對患者生活影響之大。免疫系統本是抵禦外來病毒及細菌入侵的機制,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因免疫系統出現異常,錯誤地攻擊自身的軟組織和關節,最終導致滑膜炎。受影響的部位主要是手指、手腕、掌指關節,並且是對稱性的。除了脊椎的中軸部分(如胸椎和腰椎),身體其他關節都可能受影響。病情嚴重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疲倦乏力或食欲不振。而年紀較大的患者,情況或有點不同,因炎症較常影響膝蓋和足部的大關節,有時甚至會被誤診為退化性關節炎。

病人求診時,醫生一般會查問他是否有家族病史、了解他是否有晨僵、紅腫熱痛等症狀。接著,會抽血檢查他是否有類風濕因子抗體,並測量其發炎指數。如發炎指數高,則代表有炎症。最後,進行影像檢查,檢查患處是否有滑膜炎及關節是否有侵蝕現象。通過以上綜合分析,醫生便能確診病人是否患有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的痛屬於炎性疼痛,特徵包括晨僵,即起床時手部僵硬持續超過30分鐘,但在活動後會有所改善。此外,還伴有紅腫熱,明顯的腫脹通常表示發炎。相反,非炎性疼痛(又稱機械性疼痛)不會出現紅腫和發熱,且活動後疼痛可能加劇。因此,若出現炎性疼痛應立即就醫,機械性疼痛則可再持續觀察,或自行服藥,看看痛楚有否緩解。

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通常分為四大類型。第一類是止痛藥,例如撲熱息痛。第二類是消炎藥,又分為傳統消炎藥及COX-2抑制劑,兩者效果相似,但後者對胃部刺激較小,因此較常使用。第三類是類固醇,能有效快速控制炎症,但有一定副作用,需謹慎使用。第四類屬於調節免疫系統的藥物,分傳統免疫抑制劑和標靶治療(或稱生物製劑)。

除了藥物治療外,患者應避免過多負重活動,並在晨僵時輕微活動關節。此外,保持充足睡眠、適量運動、減壓和飲食清淡,也有助控制病情,減少復發的機會。

撰文︰余嘉龍醫生

風濕病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