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若善健談】心安之道

發佈時間: 2024/08/16

我們正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但很多人忽視了資訊只是數據,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假的,需要專業智慧去分辨。否則,誤信網上資訊可帶來嚴重後果,例如有人錯誤認為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會傷害肝臟、導致肌肉疼痛,甚至因擔心長期用藥會引發肌肉溶解而擅自停藥,繼而依賴沒科學根據的另類療法,最終危害生命。

筆者行醫數十年來,作為其中一位處方比較多、高劑量且正廠他汀類藥物的醫生,從未見過因出現副作用導致需要入院治療的病人,反而每天目睹因不按指示服藥而送院,甚至死亡的個案。必須強調,他汀類藥物是歷史悠久、常用於降膽固醇及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之一。雖然引致副作用的機會確實存在,但一般情況下並不常見。根據臨床經驗,大部分服用他汀類藥物後出現肝功能問題的案例,多與病人本身患有脂肪肝、肝炎、或胡亂服用偏方有關。

美國曾有研究探討哪些群體服用他汀類藥物後,會出現較多副作用。結果發現,愈靠近大城市、互聯網愈普及的地方,就愈多病人呈報肌肉疼痛等副作用。這表明,經常接觸到網上資訊可能令病人誤信傳言,降低藥物依從性,引發不適。

另一項國際合作的研究則探討了他汀類藥物與不良反應的關聯。研究人員將參與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服用他汀類藥物,另一組服用安慰劑,並採用雙盲對照設計,過程中參與者不會知道自己屬哪一組別。研究包括兩個階段:雙盲隨機對照階段和隨後的開放標籤階段。在雙盲階段,參與者報告肌肉疼痛的比例相近,兩組之間沒顯著差異。然而,在隨後的開放標籤階段,即參與者知曉自己所服用的是真藥或安慰劑後,服用他汀人士報告肌肉不良反應的比例顯著增加,服用安慰劑的則沒明顯變化。這表明不良反應可能是杯弓蛇影所致,又被稱為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當患者對某種治療或藥物抱負面預期或信念時,會出現並非由治療本身引起的不良反應或症狀。

回想在互聯網普及前,當我們想尋求法律意見,會諮詢律師;想尋求健康資訊時,會請教醫生。這既是智慧的表現,亦反映了對專業人士的信任。如今資訊免費且隨處可得,但當中大部分都是不實消息。家母在童年時已語重心長地教誨:便宜莫貪。因免費或便宜的東西背後,往往隱藏著風險或代價。因此,走正道才是心安之道。如有任何疑問,應向你的主診醫生查詢。醫生和病人坦誠、真心的互信和溝通,才能確保治療效果,避免接收錯誤資訊,產生不必要的恐慌和不適。

撰文:黃品立醫生
心臟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