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心房顫動誘發中風危機 新型薄血藥 備逆轉針劑應付突發情況

發佈時間: 2023/03/21

心房顫動「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正現象之一。患者的心跳頻律或節奏會出現問題,從而令中風風險大增。一旦中風發作,嚴重時或會導致患者半身不遂和喪失活動能力。根據統計,本港大約有7%的65歲以上長者患有心房顫動,從而成為中風高危族的一份子。若要預防房顫誘發的中風,患者應按醫生指示服用薄血藥。近年更有新藥配備逆轉針劑,有助患者若遇到突發出血時能有緊急「解藥」處理危險情況。

年紀愈大患上房顫風險愈高,估計本港80歲以上長者人口裡近10%有此問題;若他們有飲酒或吸煙習慣、肥胖、家族有房顫病史、或患有心臟病病史(例如:二尖瓣倒流、心臟衰竭或冠心病等)、患有肺病及甲狀腺亢進人士,出現房顫的機會將會更高。心臟科專科陳志遠醫生指出房顫較易顯見的徵狀包括容易感到頭暈、疲勞、心悸及呼吸困難等,患者需特別留意。

房顫患者可以透過藥物治療、直流電心律復原法或微創消融術改善病徵,當中微創消融術較有效減少房顫,手術以微創方式透過大腿內側的股靜脈伸入導管,使用能量或冷凍氣球破壞圍繞著肺靜脈入口的心房異常組織,以完全阻隔這些肺靜脈電流傳導,達至治療效果,而這類手術相對適合早期和較年青的房顫患者。

風險評估 制訂治療方案
房顫患者除了需要透過不同方法改善病徵外,心房顫動誘發的中風危機絕對不能忽視。「房顫患者的心房無法有規律地收縮,以致血液循環較慢。當身體血液流動減慢,血液便會容易積聚於心耳,形成血塊。倘若這些血塊跌出心耳,經大動脈流向腦部血管,便有可能造成阻塞而引致缺血性中風。」陳醫生解釋說出,血塊或會四散於多條血管裡,屆時中風範圍便更大,對身體功能的影響便更加嚴重,例如半身不遂、認知功能下降及視力模糊等。

現時國際指引建議房顫患者接受CHA2DS2-VASc風險評分以評估中風風險,分數愈高中風機會愈大。陳醫生指出評估涵蓋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缺血性中風、心臟衰竭及心血管疾病等,分數越高的患者中風風險越大,必須接受治療以預防中風,其中常用方法是透過藥物去預防中風,但有部份患者由於出血風險較高或需進行微創的左心耳封堵術減輕中風風險,透過大腿內側的股靜脈伸入導管將封堵器植入左心耳使血塊不能於左心耳形成以達至預防中風效果。

逆轉針劑快速中和藥物
房顫患者大都透過藥物去應對中風風險。陳醫生指出薄血藥能避免血塊形成,藉此預防中風。惟舊式藥物例如「華法林」的限制相對較大,用藥時需要戒口及經常需要透過抽血調校劑量,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直至現今有新型薄血藥出現,減省了對患者日常的不便,以及不用定期抽血。只要患者用藥穩定,預防中風的成效便更大。

新型薄血藥的另一特點是部份藥物配備俗稱「解藥」的逆轉針劑。陳醫生指出假設患者遇到意外大量出血或需要接受緊急手術時,這些「解藥」便能在短時間內中和藥效,有助應對突發情況。手術之後再次服用相關薄血藥,藥效便會隨之快速回復,維持保護能力。他提醒患者應依從醫生指示適當用藥,切勿自行減藥或停藥。

陳醫生舉例指出說曾有一名心房顫動患者,由於一直有服用薄血藥,病情也相對穩定。可是這位長者連續三天忘記用藥,結果不幸地在第四天出現中風導致半身行動不便。陳醫生補充倘若房顫患者需要進行手術切勿自行停藥,請謹記諮詢主診醫生的意見,以減低中風的風險。

陳志遠醫生提醒患者,治療心房顫動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並按身體狀況、病情和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