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醫治療︳小兒厭食影響發育脾胃差致消瘦 中醫教4招簡易推拿法防治

發佈時間: 2022/02/25

家長們有沒有遇到孩子們有進食減少、食慾不振,甚至有身體消瘦、面色差等問題?假如出現以上的情況,家長們應該要想想家中孩子的餵養習慣是否出現問題,甚至警惕家中孩子是否患上了小兒厭食症,長期的厭食問題可能會影響孩子們將來的生長發育,甚至增加患病的機會。
 
甚麼是小兒厭食症?
若小兒出現較長時間見食不貪,食慾不振,食量減少,甚至出現拒食等問題,中醫會診斷為厭食。小兒厭食多見於1至6歲的孩童,因小兒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孩童的脾胃運化功能尚未健全,較易因飲食所傷而出現厭食、積滯、泄瀉等脾系疾病。加上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負責運化水谷食物並製造氣血精微等,有用物質以助小兒的生長發育及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故家長應當重視。但如小兒是因感冒或因患上其他慢性疾病而出現不思飲食的問題,則不屬於本病的範圍。
 
為甚麼小兒會患上厭食症?

中醫認為,小兒厭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平素餵養不當,造成小兒不良的飲食習慣、長期偏食,或因小兒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調,而導致影響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而出現見食不貪、面黃消瘦等症狀。
 
小兒厭食症的中醫證型分類
中醫一般會先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通過不同的臨床症候來分析患兒的所屬證型,以助治療。

小兒厭食大致可分為以下證型:

1. 脾失健運證:多為厭食初期,除食量減少或偶見食後胃腹脹悶等消化不良的症狀外,其他症狀多不明顯,體型及精神如常。
2. 胃陰不足證:不思進食,或食少飲多,皮膚乾燥,大便偏乾,小便量少色黃。
3. 脾胃氣虛證:多為先天脾胃虛弱,厭食拒食,或稍進飲食則大便稀爛夾食物殘渣,面色萎黃,形體偏瘦,精神較差。
4. 肝脾不和症:多有受驚或情緒失調等病史,厭惡進食,性情急躁或抑鬱,可伴有胃氣多或脅肋部脹滿等症狀。
 
中醫治療小兒厭食有何辦法?
除了服用中藥外,中醫治療兒科疾病亦可配合小兒推拿手法治療,來調整小兒的臟腑、氣血、經絡功能,有助防治小兒疾病。以下是治療小兒厭食的簡易小兒推拿手法,家長可於家中進行操作並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

1)補脾經
定位:小兒的脾經穴位於大拇指末節羅紋面(即指腹面)
操作:操作者用一手先固定小兒拇指,另一手用拇指指腹面於穴位上順時針打圈作旋轉推法;重複操作約3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

2)揉板門
定位:板門穴位於手掌魚際(即大拇指根部肌肉豐厚處)平面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指端於穴位上輕輕按揉;重複操作約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止瀉止嘔
 
3)掐揉四橫紋
定位:四橫紋位於手掌面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尾指的中節橫紋正中處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指甲輕輕掐揉穴位5次
作用:消積散結,調氣除煩
 
4)摩中脘
定位:中脘穴位於脘腹部正中線,肚臍上4寸(小兒拇指的寬度為其之1寸)
操作:操作者先搓熱雙手,用掌心於穴位上以順時針方向環形移動摩擦。重複操作約5分鐘。
作用:消食利氣,健脾和胃
 
 
家長同時亦應注意,調節飲食是防治小兒厭食症的重要措施,需糾正小兒的不良偏食習慣,定時進食正餐,少吃零食或糖果。若發現小兒出現食欲不振的症狀,建議立即求醫,及時檢查原因及治療,避免耽誤病情。
 

{{hket:inline-image name="7476a558-9f1e-4d41-89e3-18a66b1b0e8e.JPG"}}{{/hket:inline-image}}

撰文:李樂怡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畢業於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現職於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