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引入難民製耳環 港女生善心遍千里 助敘國婦自力更生

發佈時間: 2020/01/10

一件小小飾物,原來蘊含世界大事。80後女生梁夢蝶(May)在3年前創辦網店,將敘利亞難民製作的耳環引入香港,希望助滯留在土耳其的婦女群體自力更生。一腔熱誠,不為博來憐憫,May自言︰「若單純捐錢,只是同情。我更想做的是真心交易,冀客人先受品質吸引,覺得好靚而買,進而理解當中信息,讓一個社群有所發展,而非僅是『幫難民』。」

香港與敘利亞距離遠達7,304公里,與這麼遙遠的國度締結聯繫,實屬May意料之外︰「9年前我到土耳其農場做義工,剛巧敘利亞爆發內戰,大批難民湧入土耳其。後來我返香港,當地局勢亦愈變愈差。結果是只有我重回正常生活,地球另一端卻有人受苦,而我甚麼都做不到。」

婦女賺到錢 可為孩子買東西

難言的感覺,從此植根於May心中。直至她在網上接觸到「Drop Earrings Not Bombs」組織,始知異邦早有同路人︰「因言語不通,滯留土耳其的難民處境與香港新移民相似,受到當地社會排擠。有外國義工教婦女以南美編織法,結合敘利亞文化製作耳環,例如以玫瑰、杏仁等敘利亞特產為色彩主題,或阿拉伯祝福語『salam』命名,從中寄託鄉愁,同時予她們賺錢自立的生機。」

後來May趁着回土耳其探望友人之機,親身造訪工作坊︰「最難忘有婦女本是家庭主婦,學整耳環後賺了錢,可買孩子想要的東西,亦對自己更有認同感。另外有婦女堅持孩子要學阿拉伯語,因她深信終有一日可重回故土。」

願犧牲休息日經營網店Butterfly Effect,May笑言是受德蘭修女格言啟發︰「個人能力縱然有限,仍能以偉大的愛做小事。當初考慮兩周後,發覺付出的只是數千元貨款,如果賣不出,最多當自用好了。」結果在2年間網店已賣出900對耳環,更讓May巧遇不少知音。「欣賞耳環的人,大多有同一理念,如同織網般聯繫大家。我曾在遊行中見過有人戴這些耳環,事後在其他集會亦再重遇。」

遇不少知音人 2年售出900對

除了關心苦難者,May亦關注環保議題,前年起引入非洲南部小國「eSwatini」的紙製飾品︰「我想告訴大眾,回收物料亦能創造美的價值。」

思考學習意義 慶幸按心行事

May最感激家人予她自由獨立規劃生活,當年中學畢業後,雖已獲大學英文系取錄,但家人允許她選擇先工作再升學︰「當時未想到讀書對我的意義為何,加上自幼對主題樂園有憧憬,故畢業後即加入樂園服務。」職場歷練讓May意識到自身不足,且對商業化社會有所抗拒,故後來轉到非牟利機構工作,直至4年後才重返校園。

與常人相比,May自言其生涯規劃「跳來跳去」,但慶幸能按個人心意行事︰「我發現工作後自己仍有不足,想再進修,好彩用當年公開試分數報讀大學,仍獲繙譯系取錄。」

記者︰脫芷晴

攝影︰冼偉倫

編輯︰梁偉澄

美術︰熊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