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從事廣告設計工作的70後爸爸Andyson,8年前為湊大女而退下職場,近年進修體適能,向幼兒運動行業再出發。Andyson有兩名子女,分別是10歲及7個月大,他謂大女兒對運動並不熱衷,但自見到他在家中鍛練體能,也慢慢感好奇。Andyson覺得運動不能強迫,但卻要囡囡明白,運動是基本的需要,要天天做。
半職爸爸Andyson在大女晴晴兩歲時退下職場,他謂因育兒而邊讀書邊教女,感到生活開心滿足,而且太太也支持自己。「我們都想陪伴孩子成長,我自己本身有做運動,但沒有專業知識,早期因舊患而自學體適能,感到身體適應能力增強,再進一步修讀各類課程。」他謂自己邊讀邊教當年8歲的大女兒建立體適能基礎,希望她反應變好、人更敏捷。「我現在會用不同方法讓她提升肢體中軸部位的驅幹力量,發現她只需練6、7次,射籃球時,身體不會再歪,體適能基礎是有助小朋友更容易學習其他專項運動。」
Andyson現在擁有兒童體適能教練及器材指導員資格,並因貼身教女兒多年,因而充滿童心,並想代入小朋友心態去設計體適能活動。他謂未學體適能前,對平衡力不足的影響是完全零知識,也不會集中去練。
簡單遊戲 練平衡感
「以前我跟女兒玩,也是只懂在公園跑,或定期遠足,只此而已,但學習後方明白,平衡力是可以練出來。」他謂大多數小朋友花太多時間打機,並缺乏平衡。「其實在家中只需玩簡單遊戲,已可練到平衡感,例如我跟晴晴常常用單腳站互拋豆袋。單腳站望住電視可以比賽耐力,也很好玩;在公園我現在會訓練她練吊單桿。」
他謂喜歡體適能是因它很科學化,「它是有關人腦怎樣傳輸信息給身體去作出反應,故若我能把深奧道理淺化成孩子能明白的遊戲,是非常大的滿足。可能我是廣告人,比較有創意,而且我也喜歡孩子。」
家長身教 齊享樂趣
Andyson笑謂囡囡本身不愛運動,但現在有玩閃避球及跳舞,他並不愛強迫,只會示範。「我每星期會運動5天,在家中我只需利用瑜伽墊進行,她有時看到會問及嘗試做,小朋友的心態是遇到困難便容易放棄,但成功了便會不斷做,故當教練是要幫助孩子,從成功感中獲得趣味。」
他謂孩子健康是他對子女最關注的要點,尤其囡囡踏入青春期,也要多加溝通,鼓勵小朋友運動更必須身教,才有影響力。「現在大家會約法三章,要求一星期一家人起碼至少一次長途遠足,例如由西營盤行上山頂。平時功課忙,也要去公園玩或落街散散步,短途散步可以由1K起,我們是一路行一路聊天,慢慢她便不知不覺地行到頗遠了。」
撰文:胡麗珊
攝影:曾有為
編輯:余運慶
美術:梁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