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真人樹窿 傾聽你心事

發佈時間: 2018/08/30

電影《花樣年華》中,主角們對着樹窿盡訴心事;而在香港,中大有一班學生亦化身樹窿,開辦「山城樹窿」專頁(下稱樹窿)助同學排憂解困;開辦2年收到逾400篇投稿,當中不乏中學生、大專生,甚至是在職人士求助。「樹窿」透過閱讀和文字回覆,將眾人的失意沮喪,轉化為活力重現的柔枝嫩葉。

「山城樹窿」由6名中大朋輩輔導員(uBuddies)自發創立,2年間成員增至約20人,全為中大學生。所有成員都曾學習輔導技巧,並會輪流回覆投稿,通過「齋呵唔鬧」或「任片唔嬲」2種開解方式,冀以文字為同學帶來溫暖。

負面投稿增 趨生助人念頭

阮加悅是「山城樹窿」創辦人之一,他稱前年有不少學生自殺事件,當時中大匿名社交專頁內的負面投稿亦趨增,網民卻常斥責投稿者不是,「很擔心批評風氣會愈趨嚴重,導致不幸結果,故萌生做『樹窿』的念頭。」

「樹窿」採用匿名投稿,成員李傑翔說,投稿內容大部分圍繞學業、家庭、人際關係和職業規劃,如曾有副學士多次訴說學業煩惱,「他後來成功升讀大學,都有向我們道謝。」另一成員吳詠恩則稱,採用匿名投稿可令投稿人放心,「可以講平日難以向人傾訴的心底話。」

如偵探搜查 揪出問題癥結

「樹窿」成員的開解亦不流於片面,他們會如偵探般,在字裏行間找出問題癥結。成員羅曉淳舉例,「有同學訴說受學業困擾,言談間不時提到家人期望,令我們留意到原來煩惱根源不在成績,而是家人給予他的壓力。」

成員的背景各異,主修學科不一,未來人生亦未必從事輔導相關工作。但他們相信當「樹窿」所學到的,必會終生受用。曉淳便笑言,同為大學生,其實不時亦親歷與投稿者一樣的處境,「有同學曾傾訴因面試常失敗,想逃避當隱青。其實我也常在面試時被篩走,幸因性格樂觀,令我有不同的處理手法。我明白即使經歷相同困境,因性格、思想和價值觀迴異,每人都會有不一樣的反應,而在回應的過程中,我漸漸學到理解和關懷他人。」

壓力多來自校園

「樹窿」們總結數個大學生的壓力成因,包括在公開試後,有人失去奮鬥目標而感迷失;另有學生則是難以適應大學的新圈子,且校內的資源競爭大,對某些人而言壓力更遠超公開試。此外,大學內高手雲集,不少於中學時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會覺得被比下去;如曾有醫科生投稿稱,自覺比不上其他同學,更形容自己為「垃圾」。

實習記者︰李斯雅

編輯:梁偉澄

攝影:冼偉倫

美術:鄧建威